如果要用簡單的幾個字來概括李聖五(1898-1989),那就是漢奸文人。他出身寒微,靠勤學苦讀改變命運。北京大學畢業後,留學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現東京大學),再留學英國牛津大學,獲法學博士學位。能夠就讀三個國家的最高學府,就是放在今天,也是妥妥的屈指可數的學霸。歸國後,先後到復旦大學、暨南大學任教,又在商務印書館做編輯和《東方雜誌》任主編,再為《中央日報》主筆。但在國難當頭之際追隨汪精衛,歷任偽政府司法部長、教育部長、外交部長,典型的漢奸骨幹分子。抗戰結束雖沒遭槍斃,逃過一劫,流落香港做寓公。然觀其一生,總讓人噓唏歎息,始終掙脫不了名利的牢籠和困擾。用其幼子李訥教授(美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研究生院院長、語言學教授)話來講,就是心中只有政治和權力。
當然,吃五穀雜糧之人,誰不渴望名利雙收?誰不希冀高官任做、駿馬任騎、金銀成山?但任何人在追名逐利的過程中,應當遵循相應的倫理,顧及普遍的孝道,要受到道德的約束。否則,就要名聲狼藉,就要被世人所不齒。而李聖五,雖外表光鮮亮麗,但他最親之人,卻飽受其苦,慘受其累。再套用李訥教授的話來說,那就是「他(李聖五)為了讀大學改變自己的命運,拋棄了父母、糟糠妻子和兩個女兒。他為了高官厚祿,拋棄了良心,拋棄了同胞,拋棄了祖國。他為了東山再起,讓全家為他陪葬,又拋棄了第二任妻子,拋棄了所有六個兒女。最後,他也把自己拋棄得乾乾淨淨,一無所有,比他二十歲離開山東老家時還要赤貧。」
李聖五出生於山東泰山腳下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父母節衣縮食才供其讀到高中,一九一七年,李聖五畢業時可謂窮困潦倒,身無分文。但為了考北大,他不顧父母年邁妻兒幼小的現實,毅然到濟南附近的一個小城一邊拉黃包車,一邊複習功課。李聖五十歲時,家裏就給他找了個童養媳,中學畢業時,已有兩個女兒。全家人住茅草屋、忍飢捱餓熬到其高中畢業,本指望能夠工作掙錢,擔起養家糊口的重任。可李聖五為實現自己的理想,對家裏的老幼完全不理不問,任其自生自滅。
近一年的時間裏,李聖五白天拉車,晚上則挑燈夜讀。當然,他也極度節儉,為攢錢,只喝小米粥吃醃菜。儘管父母「常常用能想到的最惡毒語言詛咒叱駡」他,但李聖五都不為所動。一九一八年,李聖五如願以償,實現了上北大之夢。在北大,又靠勤工儉學維持生活。並且,自此之後,就沒有再踏足過養育他的小村莊。
李聖五在北大學業上的榮譽一個接一個,這也成就了他畢業後贏得獎學金東渡扶桑東京帝國大學攻讀法律學研究生。兩年後又獲得另一項研究生獎學金,遠赴重洋到英倫的牛津大學讀法律學博士。他在北大讀書期間結識的第二夫人一直陪着他留學。而他在老家農村的糟糠之妻和兩個女兒,似乎從記憶裏完全抹去了。「在他八十多歲之前,從來沒有看過她們,從來沒有給她們寫過信,也從來沒有打聽過她們的下落」(李納教授原話)。
學成歸國後,李聖五大展拳腳,成了名噪一時的筆桿,「成了政治文化界一顆冉冉升起的明星」。因為汪精衛文人出身,又能言善辯,加上年輕時刺殺攝政王載灃的勇氣,很受李聖五推崇。而李聖五的才華,也得到汪精衛賞識。他們就成了國民黨中文人派系裏的主要人物和骨幹。抗戰中汪精衛叛變投敵,李聖五緊跟其後,成了傀儡政府裏的要員。抗戰結束,李聖五在法律界的舊友為他說了好話,只是被判有期徒刑,而沒有像其他汪偽大漢奸一樣被槍斃。一九四八年,國民黨敗退之際,再被釋放。基於政治背景,李聖五選擇香港作為其避難之地。
在李聖五被關押坐牢時,他們全家也被趕出部長官邸,窩居於貧民窟。在被抄家時,李家有一張二萬五千美元的支票沒被軍警發現。這筆錢成了李聖五謀劃打通政界關係和重返權力中心的最後資本。當時,他的一個女兒患肺結核,還一個女兒得了風濕性高燒,已到生命垂危的地步。儘管如此,李聖五仍堅決不准妻子動用其中的一分一毫給孩子治病。以致一個女兒落下後遺症,遺憾終生。(上)◇
(注)參考資料:
1.《回頭無岸》(李訥著、石毓智譯,開明書店2023年出版);
2.《汪政權的開場與收場》(金雄白著,李敖出版社1984年出版);
3.《審訊汪仂漢奸筆錄》(南京市檔案館著,鳳凰出版社2004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