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觀者言)審美多元還是潛規則作祟給力  徐薏

上週的澳門大賽車,竟有人會提出車模穿著性感是物化女性,那我看來在深圳一場國際模特大賽的結果,應該會令這名網民感到滿意,至少審美觀退回到明清時期。近期在網絡引發軒然大波。第二十八屆國際模特大賽中國總決賽的廣東冠軍歸屬,讓網友陷入激烈爭論──編號十五號的獲獎選手因年齡偏大、身材豐腴,被部分人嘲諷「審美退化」,也有人力挺其「成熟姐姐的魅力」,而「贊助商老闆娘」「花錢買頭銜」的質疑聲更將賽事推上風口浪尖。

據悉,該賽事由世界時尚模特組織等聯合主辦,亮點在於同步嵌入影視演員海選,主辦方計劃投入五部網絡短劇拍攝,為選手打通向影視圈轉型的通道。比賽除T台走秀外,還考察平面拍攝與綜合素質,多名導演、製片人親臨選角,看似是專業與資源的雙重加持。但當十五號選手戴着皇冠的視頻流出後,輿論瞬間分裂。

支持者認為,她在禮服秀上氣場全開,旗袍秀中盡顯東方韻味,打破了模特「年輕纖瘦」的刻板印象,是「大齡女性的逆襲」。反對者則言辭犀利,調侃「選模特變成選媽咪」「廣場舞大媽進軍時尚圈」,更直指賽事可能暗藏貓膩:「外國比美比身材,這裏比錢比後台」。有網紅查詢後爆料「冠軍另有其人」,但獲獎片段的來源至今成謎,讓爭議更添迷霧。

這場爭議並非孤例。此前2025全球中華小姐遼寧冠軍、環球國際小姐「最美身材獎」得主均曾引發群嘲,網友發現此類賽事似乎陷入「關係戶累積」的怪圈。業內傳言,「世界夫人」「國際模特」等名號早已淪為「價高者得」的商品,主辦方賣頭銜創收,參賽者買榮譽圓夢,只剩觀眾哭笑不得。

爭議的核心,從來不是審美多元與否。大眾並非不能接受成熟體型的模特,而是質疑賽事標準的模糊與公平性的缺失。若賽事真以「綜合素質」「鏡頭表現力」為核心,就應公開評分細則與評委構成;若打着「多元審美」旗號行利益交換之實,便是對真正熱愛時尚者的褻瀆。當「誰給錢誰奪冠」的潛規則取代專業評判,賽事便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模特大賽本應是展現美與專業的舞台,無論是青春靚麗的少女,還是韻味十足的熟女,都應有公平競爭的機會。但「多元審美」絕不是潛規則的遮羞布,商業化運作更不能突破公平底線。希望主辦方能正視輿論質疑,公開賽事細節,讓選美回歸純粹。畢竟,真正的美從不靠頭銜堆砌,而靠實力與真誠贏得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