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週五的深夜,朋友小雅又一次打來電話:「老闆根本看不到我的價值……」她絮絮叨叨抱怨了四十分鐘。當我建議她整理工作成果主動彙報時,她卻立即打斷:「沒用的,他從來不聽下屬解釋。」隨後繼續訴說同樣的話題。這已經是本月第三次類似的通話。
在我身邊,總能看到許多像「小雅」這樣的朋友。他們迫切地傾訴煩惱,渴望改變現狀,可每當別人給出建議,卻總用「但是」來回應;他們期待轉機,內心深處卻又堅信一切努力終將白費。最讓人感慨的是,當你試圖引導他們自我覺察,他們反而會激動地說:「如果你都幫不了我,那我真的沒救了。」
這種矛盾的背後,藏着一個許多人不願承認的事實:我們有時甘願待在「無能為力」的舒適區。就像那個經典的寓言:有人落水大喊救命,可當岸上的人遞去竹竿,他卻連連搖頭說「我抓不住」「沒用的」,連伸手嘗試的勇氣都沒有。表面上看起來是缺乏能力,實際上,是缺乏行動的意願。
為甚麼明明痛苦,卻不願離開這樣的狀態?深層的原因在於,「無能為力」竟能帶來某些隱秘的收益。我有一位長輩,總是為子女大事小情過度操心,即便醫生多次提醒他放鬆心情,他依舊停不下來。後來我才漸漸明白,透過這種看似無私的付出,他獲得了家人的重視與順從──子女因心疼而更常回家探望,也更願意聽從他的意見。表面上他在犧牲,實際上,他在用「付出」換取某種安全感與控制感。
這種「獲益機制」在生活中隨處可見:聲稱「學不會」新技術的老員工,避免了適應變化的壓力;反覆說「改不了」壞習慣的伴侶,逃避了自我成長的責任;總是「做不到」的學生,獲得了額外的關注和降低的標準。當我們說「我不能」時,往往真正的意思是「我不願」。
打破這個循環需要勇氣。首先要承認:停留在無能為力的狀態,是一種主動選擇。就像那個寧願在水中掙扎也不願抓住救命竿的人,我們常常用「做不到」來掩飾「不想做」。
真正的轉變始於兩個覺悟:第一,確信自己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不是盲目自信,而是認識到就像肌肉需要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也需要在實踐中提升。第二,學會自我覺察。當想要說「我做不到」時,先問自己:是真正缺乏能力,還是害怕嘗試可能帶來的失敗?是問題確實無解,還是貪戀「無能為力」帶來的次級收益?
那些最終走出困境的人,往往不是找到了甚麼神奇解決方案,而是終於願意直面內心的恐懼。他們接受了嘗試可能失敗的風險,但也明白了停滯不前的代價更大。
下一次當你想要說「我無能為力」時,不妨先停下來聽聽這句話背後的潛台詞。那可能不是真正的能力匱乏,而是對改變的抗拒,對安全的渴望,或是對責任的逃避。突破的第一步,往往是承認:我們比自己想像的更有能力,只是需要勇氣去證實這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