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來西亞的很多『老字號』華人餐館,無論點一杯熱茶或者冰茶,大多數情況下端上的都是一杯『中國茶』,不少仍用六堡茶沖泡,」馬來西亞六堡茶協會會長、馬來西亞中國茶商總會理事郭俊邦說,「這是傳承百年的文化記憶。」
百餘年前,從嶺南八桂大地東部的蒼梧縣六堡鎮六合碼頭啟航,滿竹筐的六堡茶搭乘竹排順江而下,後經梨埠、肇慶至廣州十三行,銷往香港或再度遠漂南洋……六堡茶借由這條「茶船古道」走進南洋的礦區與街巷,如今在中國-東盟經貿合作與人文交流不斷深化的背景下,這盞跨越時空的茶再次煥發活力,茶香更濃。
六堡茶在馬來西亞「生根發芽」,要從早年下南洋、謀生計的錫礦工人說起。19世紀中葉,烈日炎炎、酷熱潮濕的採礦環境,使大批兩廣華工隨身攜帶的六堡茶成為清涼解暑、祛濕養胃的「救命茶」。「當時礦場若掛上『今日有六堡供應』的牌子,招工都容易許多。」馬來西亞馬六甲州六堡茶馬六甲倉負責人黃文慶說。
伴隨著海外需求不斷增長,地處大桂山山脈中的六堡鎮一度茶園遍佈。「以前幾乎家家種茶。」年逾古稀的六堡鎮茶商蔣永春告訴筆者,當時茶葉交易興旺,不少廣東茶商也專門在六堡鎮設立茶莊以便收茶製茶。
新中國成立後,華工「下南洋」漸成歷史,但遠赴重洋的六堡茶已在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紮根,逐漸融入當地生活。今天在吉隆坡、檳城、怡保、馬六甲等地,茶館與餐廳裡常見到色澤深褐、帶有檳榔香氣的嶺南六堡茶,「閒時品六堡」成為不少馬來西亞華人休閒日常。
六堡茶走向海外,六堡鎮核心產區的蒼松茶廠是其見證者。「我們廠前身是成立於1955年的六堡區茶場。經過廠裡粗加工的六堡茶會提供給梧州茶廠、桂林茶廠再加工,遠銷海外。」茶廠廠長蔣朝暉表示,隨著千禧年的到來,黑茶品類的崛起為六堡茶產業創造探索與創新的契機。
據介紹,2004年廣西梧州將六堡茶生產列入農業優勢重點扶持;2014年六堡茶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2年,「中國傳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通過評審,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六堡茶製作工藝是此次申遺的代表性項目之一……
自2021年以來,梧州茶園面積從12.42萬畝擴增至40.27萬畝,六堡茶精製茶年產量由2.5萬噸攀升至近4萬噸,綜合產值從110億元躍升至超250億元。
當前,越來越多的茶企眺望潛力巨大的國際市場,南下東盟開展宣傳推介活動。梧州海關對標國際標準定期抽樣檢測,為提升出口茶葉品質打下堅實基礎。據梧州海關統計,2024年梧州口岸出口梧州六堡茶87.5噸,貨值近1000萬元。
在近期舉辦的馬來西亞柔佛大紅花國際茶展上,六堡茶格外醒目。越來越多來自中國的六堡茶品牌和品類積極參展,展示了多樣化的茶葉形態與傳統工藝。
「第一次去馬來西亞推介時,發現部分當地人甚至比我們更懂六堡茶。」蒼松茶廠銷售經理李培勇說,「很多人帶著精緻的木盒茶,有的是日常口糧茶,也有祖輩留下的陳茶藏品。推介會最後往往變成雙方的品鑒會。為了適應馬來西亞市場,我們在包裝和營銷上也進行了調整。」
去年底,馬來西亞廣西梧州六堡茶推廣中心及六堡茶馬六甲倉揭牌,標誌著中馬茶產業合作邁向新階段。
「六堡茶是時間的藝術,不少茶友認為馬來西亞氣候穩定,非常適合六堡茶儲存發酵,有『一年頂三年』的說法。」黃文慶說,「未來我們計劃建成規模化產業園,把這裡打造為六堡茶面向東盟和全球的基地。」
「過去有一句話叫『茶和天下』。中國茶出口海外,不只是經濟往來,更是一個文化共賞互鑒的契機。」郭俊邦說,「通過一盞茶,人們面對面交流,以茶為媒、因茶相遇,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們彼此靠得更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