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家大屋舊住客  圖文/雨雪

 之前寫過重遇三十八年前齊遊山東的旅友,幾天後微信裏又多了個賬戸。興奮之餘,邀請嫁往香港兩位旅友返澳相聚,我們再重逢了,大家一見如故。

 原來她們仨之前住在風順堂區,有來往,現才知道那時我們居然是附近鄰居呢!因當時我居住點也屬風順堂區。如當年有手提的話,一定有聯絡,其時家有固網已不錯了,申請要幾千元的。

 隨後旅友提議重返鄭家大屋探訪,我對澳門文物一向有興趣,當然贊成,大家即乘巴士到了阿婆井,直入鄭家大屋,她卽化身做了嚮導,詳細如數珍寶的娓娓道來。

 鄭家大家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既殘舊又壯觀的景象,如VR3D似的眼前一幕幕出現。

 當時大屋由鄭觀應的後人管理,大屋範圍超廣闊,正門的大空地是住客晾衫、放雜物;小朋友遊玩、打井水食用的廣場,旁邊有石牆。從這裏看到下環街的中式石屋,眺望灣仔,船隻在內港航行,海邊碼頭上落貨物,商貿繁盛。

 石牆邊有樓梯行下去再有鄭家的住宅,七八十年代被人賣了,建成現在五層高住宅,下面的風景被高樓大廈擋蓋了。靠近萬里長城那邊的大宅分了七個自治範圍,又叫七宅。每宅各自有許多戶人家,內裏縱橫交錯,煮食在天井的走廊處。

 她說她年輕時負責交租,所以記得只交十幾元租金,有三幾個房,但已是經濟負擔大,因當年搵食艱難。

 她還記得有一名畫家住在大門口右邊的走廊處,經常有畫作可欣賞。有某牌子胡椒粉,是在大廣場最盡的大房子做工作坊,有相為證。

 大廣場入口右邊的葡萄樹下是狗隻病死的埋葬之地,小朋友為寵物哭到死去活來,前面的桑樹是旅友小時親眼見證種下的。

 鄰居旅友常到鄭鄭家大屋遊玩,說樓上的地板,如快跑上落會覺得會搖搖擺擺,但也慣了。因大宅歷史悠久,民國後又沒保養過,到七八十年代已像個老人歷盡滄桑,搖搖欲墜。

 九十年代地產商開始收購,後政府介入,回歸前後正式由政府接管,改建後列入澳門文化遺產。清朝大官晚年在澳門養老名作:《盛世危言》,鄭觀應的名字開始進入澳門。

 她說當年的文化局局長在圍修鄭家大屋時,常親自到場監工,他對文化和藝術十分熱愛。我小時在菜園區長大,說起來我同他也算是街坊;記得看過他畫畫,如松山燈塔,而水彩、素描、油畫等,很有水準。

 後來才知他師從澳門知名的畫家學習,因資質聰敏,學有所成。後在葡國進修,職位至文化局局長。

 我對鄭家大屋前身的認識又更深一層,真多謝旅友的介紹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