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掃墓節創始於抗戰前夕,國共兩黨曾在這天一道祭掃黃帝陵。
日寇挑起「九‧一八」、「一‧二八」事變後,生死存亡的民族危機日益深重。幾位黨政要員,如立法院副院長邵元沖、司法院副院長兼國史館館長張繼、考試院院長戴季陶等,從激發民族精神,凝聚民心抗禦日本侵略出發,規劃將中華民族祭掃先祖的傳統節日清明節,結合致祭黃帝等先聖先賢,設為具有現實意義的民族掃墓節。
在得到中央首腦的贊同支持後,決定加以試行,先祭掃周陵,即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的墓葬。一九三四年四月初,戴季陶偕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最高法院院長焦易堂,國民政府考試院秘書長許崇灝到達西安,會晤陝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及西安綏靖公署主任楊虎城,商定了民族掃墓典禮各事。
五日上午,他們與陝西省黨政、機關、學校、公團代表數百人祭拜了周陵,典禮簡單莊嚴。報章的報道中,就用了「民族掃墓」四字:「……而參加者各界均有、誠可說是民族掃墓也。」
此次民族掃墓,是中央與地方若干官員的小範圍行動。雖然規模不大,但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各方紛紛表認同、讚賞。
一九三五年清明節前夕,國民政府明令:四月五日清明節,命名為「民族掃墓節」,以發揚民族歷史精神而團結抗戰。每年由中央、國府指派專員,祭掃炎黃子孫的始祖黃帝陵,同時祭掃周陵、茂陵、昭陵。
邵元沖寫了《論民族掃墓節與紀念民族先賢》一文,闡述了設立民族掃墓節的意義:「當中華民族安危存亡絕續之交,喚起國民計是非不計成敗,以蒙難艱貞之素養,秉剛毅實用之智慧,立成仁取義之決心,革面洗心,痛自濯磨,致力於雪恥復興之途。」
這年的四月初日,國民黨中央、國民政府代表到達西安,會同陝西省黨政軍代表,前往黃帝陵所在地的中部縣。
四月七日公祭黃帝陵,各界民眾五千餘人參加了祭禮。
早晨八時祭禮開始,張繼、邵元沖、鄧家彥代表中央主祭,邵力子、郭英夫代表陝西省政府陪祭,《中央日報》報道了祭典儀式程式:全體肅立;主祭者就位;上香;獻爵;獻花;恭讀祭文;行三鞠躬禮;禮成攝影。謁陵後,各員均往瞻黃帝廟。本追崇先聖前烈,發揚民族精神之旨,又祭掃了周、秦、漢、唐諸帝陵。
以後的每年清明,中央與地方均如期舉行民族掃墓節典禮,祭掃先聖先賢及抗戰陣亡將士。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國共兩黨再度合作,攜手領導全國抗戰。
一九三七年的民族掃墓節,開創了國共兩黨共祭黃帝陵的先河。
四月五日早上七時,國共兩黨首次共同在黃陵前舉行民族掃墓節大典,祭拜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國民黨中央特派員張繼、國民政府代表孫蔚如、中共代表林伯渠致祭,機關、團體、各界代表千餘人參加祭典。林伯渠恭讀了毛澤東主席親筆所寫的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