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動畫角色Chiikawa(吉伊卡哇)的期間限定店登陸香港尖沙咀海港城,引發近千市民排隊的盛況。這場被稱為「打蛇餅」的購物狂歡,卻因店方實施的「知識驗證」措施掀起輿論漩渦,折射出商業活動與消費倫理的複雜碰撞。
事件源於店員對排隊者進行的隨機提問展開。據目擊者稱,職員會詢問角色族譜、故事設定甚至單集時長等問題,答錯者需立即離場。這一舉措導致多人被「請出」隊伍,引發現場衝突。網傳影片中,兩名操普通話的中年女子因無法說出公仔全名,甚至答出「卡哇痴」這個字,遭旁觀者譏笑與金髮男子斥罵的場景,成為事件最具爭議的焦點。
此舉雖被部分網民解讀為「過濾黃牛」的必要手段,但更深層的矛盾值得探究。首先,關於「粉絲資格」的界定引發廣泛討論。支持者認為,連角色基本資訊都不了解的購買者,其消費動機存疑;反對者則質疑商家無權設置知識門檻,畢竟「購買行為本身不應被附加考試條件」。更有觀點犀利指出:「若以同樣標準審視奢侈品消費者,能準確發音『Hermès』而非『愛馬仕』的又有幾人?」
事件同時暴露「排隊黨」的隱秘運作。據報有「排隊黨」明碼標價代購,價格遠超官方定價。這些職業排隊者往往對商品本身缺乏興趣,僅將其視為圖利工具。當店方試圖通過知識篩查攔截「非真實消費者」時,實際是在與龐大的灰色產業鏈角力,而普通消費者則成為無辜的「犧牲品」。
值得深思的是,在移動互聯時代,知識獲取的便利性與主動性卻呈現反比。當兩名女子因未能查證公仔名稱遭嘲諷時,這何嘗不是對「智能依賴症」的批判?過去消費者會通過雜誌、論壇深入研究心儀商品,如今卻連基礎信息都懶得檢索,直接導致「排隊三小時,因一句『卡哇痴』被驅離」的尷尬。
而店方「嚴苛篩客」的舉動,實則折射出限量商品銷售模式的困境。當稀缺性營銷製造的人為競爭,遇上黃牛黨破壞公平秩序的現實,商家不得不在「維護品牌調性」與「保障消費體驗」間走鋼絲。有評論指出,若排隊秩序本需依靠知識考試維繫,這本身就是商業活動異化的警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