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剛從師範院校畢業執教中學語文課時,也曾遵老師所囑,竭力引導、勸喻,甚至規定學生閱讀經典文學作品,雖有學生唯命是從,但也有學生無動於衷,置若罔聞,似乎總是稚氣未脫,偏偏喜歡看些無厘頭的東西,尤其是公仔書,怎麼苦口婆心都無濟於事。
之後我也曾反思,是不是那些經典作品過於嚴肅、古板,以致他們了無興趣?畢竟他們生活的時代、環境和作品中的有別。再者,對文學作品,有人熟視無睹,棄之如敝履,讀得味如嚼蠟;有人則宛如珍寶,愛不釋手,讀到廢寢忘食、如癡如醉。這是不是也有天賦的因素?
但學生又必定得參加考試,特別在這唯分數論的年代,如果不能升學,就意味着無緣接受高等教育。為前途和長遠計,就是讓學生硬着頭皮也要經常閱讀文學作品。況且,真正乏味、艱澀、難懂的作品,終歸少數。再者,愛好也可慢慢培養。只要有耐心,鐵杵都可磨成針。
後來改變策略,把經典作品中的一些段落,摘抄下來,在課堂分享。從對話來判斷人物身分與心境、心情,從環境來想像故事的發展及關聯,從動作來窺探對方年紀與性格,從時間節點來展示社會背景還有時代特徵。因為在經典作品裏,人物的塑造一定經過深思熟濾,還得千錘百煉,出言有尺,行為有度,既不會信口開河、胡言亂語,也不會畫蛇添足,多此一舉。無論自然環境還是社會環境,都和故事的發生、發展,情節的跌宕起伏息息相關。尤其是結局,往往出人預料,卻又在情理之中,意味深長,讓人浮想聯翩,拍案叫絕。
所謂好事多磨,善行多難。持之以恆,學生就慢慢接受,習以為常,並能體味經典的妙處,增進閱讀的機率。
我們的傳統經典文學作品,歷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傳承,數十代人的檢視,滾滾大浪的淘洗,保留下來的,可謂多是閃閃發光的金子般的精品。例如四大名著,就精彩紛呈,膾炙人口。有忠誠義士,有奸佞小人;有王侯將相,有凡夫走卒;有纖弱女子,有蓋世英雄;還有妖魔鬼怪。嘗盡人間煙火,飽覽仙界荒誕。閱遍世態炎涼,苦癡兒女情長。
世界每年面世的文學作品,多如牛毛,斗量車載,可能摘取頂尖桂冠的,卻鳳毛麟角,屈指可數。諾貝爾文學獎作品就是舉世公認的經典,跨越地域、宗教、文化的不同,衝破偏見、世俗、制度的束縛,帶給我們精神的盛宴,豐富我們平凡的日子。
常讀經典文學作品的學生,可能在世界觀、人生觀上,會稍微有異,在某些方面,某些場合,可能不會極端,不會偏激。至少在語文科目,不會差強人意。在氣質的提升,人品的完善,處世的態度,還能夠可圈可點,甚或出類拔萃,出人頭地。
當然,關鍵,還是打開經典作品來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