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屋脊」之上,兩條「70歲」的「天路」連通著雪域高原和祖國各地。
一條是川藏公路,它翻越二郎山、折多山、雀兒山、東達山等14座海拔3000米以上的大山,跨越大渡河、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等十多條湍急的河流,穿越橫斷山脈,在海拔300米到5130米之間跌陡轉換;
另一條是青藏公路,橫貫連綿的崑崙山脈、唐古拉山脈,穿越茫茫戈壁、羌塘草原,全線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
1954年12月25日,這兩條全長4300多公里的公路同時通車拉薩,結束了西藏不通公路的歷史。
70年來,兩條「天路」推動西藏實現了社會制度的歷史性跨越,推動西藏實現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令中國雪域高原煥發新機。
「要是沒有川藏公路,我上哪裡認識我家老頭子?」70歲的成都人杜英芳感慨。1974年,來自西藏波密的藏族司機甲央群配在成都修車時邂逅了20歲的杜英芳。
結婚近半個世紀,這對夫妻見證了川藏公路的變化——數次改道、升級、拓寬,曾經危險重重的臨崖公路被隧道和橋梁代替,道路越來越安全、快捷。
從當初的砂石路,到如今的瀝青路,進藏通道越來越通暢。
曾經只能「鴻雁傳情」的甲央群配夫妻倆,如今過上了「候鳥式」的甜蜜生活。春夏在波密,秋冬在成都。雖然沿途重山依舊,但駕車時間已從過去的10天縮短到4天。
公路先行,鐵路、航路漸次鋪展,一張現代綜合立體交通運輸網加速形成。
2006年7月1日,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穿越凍土裡程最長的青藏鐵路全線建成通車;今天,全長435公里的拉林鐵路上,復興號列車來往穿梭,不僅方便了西藏群眾往來拉薩、林芝,也成了許多外地遊客在西藏旅遊的出行新選擇。
各族群眾在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沿線建設、運營一處處補給驛站,服務著南來北往的人們。拉薩的街頭巷尾,懸掛著遼、黑、甘、浙等地車牌的越野車隨處可見。
青藏公路旁,海拔4600米的「扎西超市」,常年備著氧氣瓶和緩解高反的藥物,救助了很多人,女主人扎西德吉被大家親切地稱為「最熱情的『阿佳拉』(藏語:姐姐)」。
「兩路」打通了西藏的交通瓶頸,發展也因路而生。
在青藏公路國道109線路邊的拉薩城投物流園內,一排排大貨車整齊排列。堆龍德慶區區委書記石運本說:「京東、伊利、德邦物流等紛紛入駐這裡,西藏的青稞、藏藥等特色產品也加速銷往全國。」
走在格爾木的街道上,不管是口味鮮醇的潮汕海鮮,還是噴香撲鼻的東北燉菜,亦或是鮮香麻辣的川湘菜係,都能品嚐到。
甘孜州康定市塔公草原上,無論寒暑,沿著川藏公路而來的遊客絡繹不絕。2023年,塔公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千萬元。2024年1月到10月,甘孜州共接待遊客4100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450億元。貢嘎山、稻城亞丁、「格聶之眼」等景點,正成為「天路」新名片。
路,帶來了交流,也帶來了商機,讓雪域高原離世界更近:2024年7月,產自川藏公路國道318旁左貢縣的西藏紅酒叩開境外市場的大門;11月,山南扎囊縣的蘋果也踏上了出口尼泊爾的旅程。2023年,西藏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109億元,貿易伙伴遍及175個國家或地區。
過去30年,近1.2萬名幹部人才進藏支援西藏建設。「日光城」拉薩,「北京中學」點亮農牧區孩子的夢想;藏西阿里,陜西援藏醫生幫助幾近失明的老人重獲光明與希望;藏東林芝嘎拉村,廣東援藏幹部帶來的發展思路讓「桃花村」的生活如花綻放。
「兩路」通車70年,西藏地區生產總值從1954年的1.39億元躍升到2023年的2392.67億元,人均預期壽命由20世紀50年代的35.5歲提高到2021年的72.5歲。
70年前,兩條「天路」在拉薩交匯成巨型的 「V」字形——那是世界築路史上的一次偉大勝利。
如今,鋪設在西藏、青海的公路總里程已達21.27萬公里。「世界屋脊」上所有縣城均已通了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