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博物館「簪花」系列手作飾品開年引發購買熱潮,中國國家博物館「明孝端皇后鳳冠冰箱貼」的火爆從夏天延續到冬天,蘇州博物館「蟹黃黃」玩偶近來吸睛無數……2024年,中國「文博熱」依舊如火如荼,「爆款文創」成為最新「流量密碼」。
文創產品持續「破圈升級」背後,是博物館不斷拓寬邊界的探索,是文化體驗與消費升級的「雙向奔赴」,更是文化產業創新活力的持續迸發。
博物館功能再拓展
文創產品是博物館收藏、保護、研究、展覽、教育等核心功能的重要拓展。在文創產品的推動下,博物館逐漸擺脫「高冷厚重」的形象,成為「接地氣」且「爆款頻出」的場域。
有不少網友熱衷在社交媒體上展示自己收集、製作的博物館文創冰箱貼展板,引發熱議。他們將文物冰箱貼按歷史年代分門別類排列,令人耳目一新。
「擁有它們就好像真的把博物館『搬』回家了。」一名網友感嘆。
把「馬踏飛燕」玩偶捧在手心,把青銅器的精美紋飾「背」在肩上,把千古名畫「穿」在身上……歷史文物不再是博物館裡遙不可及的記憶,而是生活中隨時可觸摸的存在。
在「天宮藻井」冰箱貼尚未爆火之前,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曾在很長一段時間被冠以「小眾博物館」的稱號。「一貼難求」的購買熱潮掀起後,這裡人氣驟增,單日客流量屢創新高。
不少遊客表示,因這枚冰箱貼而知道了何為「藻井」,並對文物本身產生了強烈好奇,從「在逛博物館的時候順便看看文創」,逐漸變成「為了買到心儀的文創產品而參觀博物館」。文創商店實實在在成為「博物館最後一個展廳」。
分析「鳳冠冰箱貼」走紅的原因,中國國家博物館經營開發部副主任廖飛認為,首先IP要有一定知名度,其次設計要符合當下審美理念,更重要的是工藝要足夠精美,做出和現有產品不一樣的東西,做到時代價值、美學價值和文化價值相統一。
文創產品是傳統文化的一種現代表達,是博物館基於館藏文物開展多元闡釋使命的體現。有價值的文創產品不僅能夠折射出滄桑歷史和文化變遷,更能反映當今時代人們的理想和追求。
推陳出新會「整活」
年輕人為何對博物館文創產品如此「上頭」?植根於文化沃土,生發於創意設計,是文創產品源源不斷的「破圈」動力。
「給我來對大閘蟹,要一公一母,個頭大的、肥的!」
「好嘞,這兩隻不錯,來看一下秤,足斤足兩,沒問題的話就給您用繩子綁好了。」
水產市場的場景在蘇州博物館上演。無獨有偶,甘肅省博物館的「麻辣燙」、陜西文創產品「絨饃饃」等,也因為「過家家」表演式的打包模擬遊戲「火出圈」。
博物館文創產品一直關照年輕人的興趣點。「文博場館通過打造全感官、全流程、互動性的新消費場景,吸引遊客深度參與,激發他們在特定場景中的特定情緒,進而形成難忘的個體化情感體驗與記憶。」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副教授熊海峰說。
手機掃描一下金屬「鳳冠冰箱貼」,就能實現佩戴虛擬鳳冠拍照,為自己「加冕」;故宮出版社聯合遊戲連鎖品牌推出系列互動解謎書,讓讀者在抽絲剝繭中收穫歷史知識;更有「考古盲盒」等「半成品」,提供考古工作體驗同時留下一絲懸念……
當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走進博物館,當3D打印技術能夠實現「復刻」文物,文創產品給予消費者誠意十足的仿真體驗,讓人們擁有更多維度的文化感知。
年輕人對文創產品的熱情,也成為文化傳播的助力。博物館文創產品正成為他們表達自我、尋找認同、結識朋友的社交方式。
「95後」小悅收藏有幾百件博物館文創產品。通過在社交平台上「曬」出自己的「藏品」來交流,「藏家」們漸漸形成了同好圈子。「我們最看重文創產品對文物的還原度和工藝精良度。」她認為,借文創產品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建立聯繫,收穫的滿足感是長久而充實的。
文化消費添活力
「博物館門票0元,買文創花了200多。」
一句「你無法空著手走出一家博物館」的戲言,逐漸變成現實。隨著文創產品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文博經濟」蓬勃發展。
上海博物館暑期推出的「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文創銷售額截至11月底已突破1.4億元;三星堆博物館前10個月文創銷售收入達1.5億元;近百家博物館參加天貓「雙11」活動,開售首日文創產品銷售額同比增長超400%……人們越來越注重消費過程中的審美體驗和精神享受,精美「走心」的博物館文創產品正契合了這種需求。
文創產品不僅為博物館等文化機構帶來了可觀收入,還帶動了設計、加工、服務等相關產業發展。
廖飛介紹,2024年國博文創總收入相比上年同期增幅近60%,直接解決社會就業人數超千人。「『鳳冠冰箱貼』銷售持續火爆,產品製造廠家的生產規模和用工規模不斷擴大,不僅增加了相關崗位供給,也促進了當地勞動力的就業增收。」他說。
河南博物院探索將博物館文創產業帶入鄉村。「考古盲盒」的生產基地就位於洛陽市宜陽縣張塢鎮下龍村,隨著產品銷量增加,生產線不斷擴充員工,增加了村民就業機會。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7月發佈的19個新職業中,文創產品策劃運營師位列其中。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文創從業人員已超百萬人,文創市場規模呈增長態勢,相關人才需求持續增加。
專家指出,博物館文創產品的走紅,彰顯了中國文化消費市場的活力和潛力。但要想讓「爆款文創」走向「長紅」,還應做好規範化。
「文博場館應制定完善的文創產品質量控制體系,在各環節建立嚴格的規則和標準,保障消費者權益。同時明晰版權歸屬,讓版權為文創產品開發保駕護航,為人們提供更加豐富的消費體驗。」熊海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