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被人們忽略且視為無關緊要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只有你和你的疾病同行,儘管如此,你們從未放棄成為這個世界的一員……
從被大家痛罵的罪犯,到需要幫助的失能者,康復者在「正常」社會中長期以來一直被視為可疑的存在。疾病的標籤成為一個容器,裏面存在着來自各個角落的異常心靈,讓人們知道你和我之間的不同之處只在於一個診斷名稱;同時也成為一種遮蔽物,使我們難以看到不同處境和個性的獨特個體,從而在第一眼產生恐懼和孤立感。
對一般人來說,生病時甚麼都不需要做,只需老老實實地吃藥,扮演病人的角色就是他們患病時生活的全部,等到康復之後,他們可以回到正常、積極的人生中。例如就像我們對感冒不感到害怕一樣,因為我們知道感冒很快就會好,然後我們可以繼續上班、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和喜愛的人見面。但對於康復者而言,康復和「生命的意義」是緊密相連的。精神藥物的作用僅僅是提供重建生活所需的生理基礎,但它無法回答「甚麼是有意義的生活」這個問題。這實際上是一個哲學問題,一般人也未必能回答,但對於康復者來說,更需要了解生活的意義是甚麼,否則他們只能在那個混沌的世界中逐漸消失。
對一般人來說,上學、上班、吃飯甚至睡覺這些事情似乎並不重要,但對康復者來說,這些事情都伴隨着恐慌、憂鬱和狂躁。想要與戀人和愛貓過上美好的生活,這似乎是再普通不過的願望,但卻遙不可及。為了維持「正常」的生活,他們每天需要服用十幾顆藥物,付出比常人多數倍的精神力量,每一個行動從家裏到戶外都需要仔細計劃,小心翼翼地前進,只為了避免病情在不知不覺中惡化,或在一瞬間爆發。
這種感覺就像是「無論我如何努力,也不會有好轉,無論我如何努力,也不會被接納」的絕望。然而,甚麼是被視為好轉,甚麼是被視為不好?對於大多數沒有類似經驗的人們來說,很難理解他人的精神痛苦,甚至避之唯恐不及。在正常理性的世界之外,我們可以將異常症狀歸類,讓康復者成為需要「處理」的對象,但如果我們不滿足於此,也許我們應該先一一撕下標籤,並了解有些時候我們能夠做的事情遠遠超過一顆藥物。精神和情緒的疾病往往不僅僅是康復者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的問題,生理、心理和社會因素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只有通過理解才有希望,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他們,單單一份善意就足以在絕境的幽谷中給予他們繼續面對人生的勇氣,成為一個新的人。◇
(歡迎回電郵給予意見或查詢:[email protected]或瀏覽本會網頁www.arfm.org.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