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好這顆心)銳氣藏於胸,和氣浮於面  星雲大師 劉長樂

長樂先生:不負他人說通俗點就是講義氣。何謂「義」? 儒家說:「義者,宜也。」「宜」是切肉的意思,合理的分配就是「義」。孔子說:「見利思義」, 「義然後取」,見到利益,首先要想到是否合理,如果合理,就可以取。不是你的,你拿走,就是不義。 

漢代的董仲舒認為,人天生就有好義和欲利兩種心理。因為義和利都是人們需要的。義可以養心,利可以養身。我個人覺得,心比身重要,「義」比「利」重要。 

──勿以小怨忘人大義,勿以小惡棄人大恩。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虛其心,愛天下之善;平其心, 論天下之事;潛其心,觀天下之理;定其心,應天下之變。

──有為有不為,知足知不足,銳氣藏於胸,和氣浮於面,才氣見於事,義氣施與人。

星雲大師:我這個人,不太倡導與人搞關係,和朋友之間都是君子之交。當然有很多信徒對我特別地尊重、護持,也有一些朋友和我是從小到老幾十年的交情,很少有中途就絕交的。這是因為沒有利害衝突,比方說,我不跟人家借貸, 人家也不向我借貸,因為我沒有錢。朋友之間,我認為最好不要搞金錢來往,不要有太多利害得失,注重道義的來往,好朋友的關係也就能維持下來了。 

義,是禮義廉恥的綱目之一,所以孔子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彰,國乃滅亡。」人寧可為義而死,也不能無義而生,國家民族,乃至社會個人,都需要氣節。氣節可以貫穿山河,可以光輝日月,氣節才是吾人生命的秩序。(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