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出生率持續下跌,學校面對生源壓力有增無減。同時亦面對持續老齡化上升問題。行政長官岑浩輝表示,需要政府、學校和教師三方共同承擔責任,而政府已啟動學齡人口變化趨勢對澳門教育系統影響和應對策略的研究。而長者政策是希望達到「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
在昨日的立法會施政報告答問大會上,從事教育界的議員議員呂綺穎提問到出生率下降,導致學校收生不足,學校面臨縮班生存問題,影響老師隊伍穩定和質素等。
岑浩輝回應稱,社會文化司方面會開始進行「學齡人口變化趨勢對澳門教育系統的影響及應對策略的研究「,希望明年第一季能夠完成;促進學校發展津貼,幼兒教育一年級收生不足廿五人可以申請額外資助;中長期方面,多種措施支持學校及教師,支持有條件的學校轉型,承擔持續教育;以免費教育津貼的彈性機制,調節班級規模;各學校之間相互溝通協調,制定幼兒教育一年級的招生方案;教師方面,在符合私框規定的情況下,是否可以安排教師轉任不同教育階段,教師通過不同的培訓,增強出任新課程的能力。他強調,應對少子化引致教育挑戰問題,需要政府、學校、教師三方共同承擔責任。政府負責規劃引導與政策支持,學校主動調整發展策略與課程設置,教師積極參與培訓提升綜合素質,三方協同形成合力,推動澳門教育事業在人口結構變化背景下實現高質量穩定發展。
議員黃潔貞同樣關注出生率下降、少子化問題。岑浩輝表示,特區政府非常關注育兒政策,對教育領域及社會保障系統的投入在整體剛性開支中佔比非常大,施政報告亦提出系列措施應對少子化問題。家庭政策綱要法已生效超過三十年,明年(二0二六年)將開展評估,如何隨著社會變化更新,希望未來各社團積極建議,協助政府進一步完善養兒育兒政策。又認為,生育、養育、教育是系統性工程,需要政府、社團與家庭三方協同發力,共同應對少子化挑戰,推動澳門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出生率持續下降,人口老化持續上升是社會焦點,多名議員先後關注長者政策問題。立法會副主席何潤生關注優化兒童和長者服務,減輕家庭育兒和養老負擔。
議員黃駿傑提出政府考慮跨部門協作,整合公私營醫療資源,培養複合型人才,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社區養老服務的應用等。
議員林發欽關注優化社會保障機制。
岑浩輝回應稱,本澳老齡化嚴重,現時有約十萬名六十五歲以上人士,其中三萬四千名是獨居及雙老家庭長者,預料會不斷上升,下一步會增加社會援助和津貼等支持,同時研究優化社會保障恆常調整機制,歡迎社會多提供意見,讓長者達到「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
岑浩輝又稱,特區政府關注智慧養老工作,期望結合不同階層需要,以智慧科技推進慢性病篩查、長者活動安排、社區聯動等各方面工作,通過規劃和環境配合,打造長者服務圈。可以考慮搭建平台協助推動智慧養老,不過,不同社區老人居住分佈及需求可能都有不同,期望社會集思廣益,共同研究推動優化養老服務。
岑浩輝亦直言,了解到坊間有意見希望將養老金掛鈎最低維生指數,但兩者完全屬不同制度,最低維生指數是臨時性機制,按家庭人數調查,若掛鈎或影響社保基金,需要慎重考慮,社保基金已有長遠安排,避免出現「減資助津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