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科學家破解抑鬱症有效療法 鎖定「腺苷」為關鍵開關

 【香港中通社十一月六日電】十一月六日,國際頂級期刊《自然》發表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所所長羅敏敏團隊的重大研究成果,首次揭示氯胺酮與電休克療法(ECT)這兩種快速強效抗抑鬱手段的共同作用機制──腺苷信號通路。這一發現不僅解開長期困擾學界的機制謎題,更為開發更安全、高效的抑鬱症治療方案鋪平道路。

 目前,全球約有三分之一的抑鬱症患者屬於「難治性抑鬱症」,對傳統藥物反應不佳。氯胺酮和ECT是主要干預手段,雖可在數小時內起效,卻伴隨致幻、成癮及認知損傷等嚴重副作用。由於機制不明,臨床應用長期處於「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困境。

 羅敏敏團隊聯合中國多個頂尖實驗室,借助北京大學李毓龍團隊開發的基因編碼熒光探針技術,首次在活體動物大腦中觀測到:兩種療法均能迅速、持續提升情緒調控關鍵腦區的腺苷水平。

 為驗證因果關係,團隊通過遺傳學與藥理學實驗進一步證實,關閉腺苷受體後,兩種療法的抗抑鬱效果完全消失;而直接激活該通路則可產生明確療效。這表明腺苷不僅是相關因子,更是起效的「總開關」。

 基於此機制,研究團隊成功合成新型氯胺酮衍生物,在動物實驗中以更低劑量實現更強療效,且顯著減少副作用。同時,他們另闢蹊徑,提出非藥物干預新策略「急性間歇性低氧」(aIH),即通過短暫、可控的低氧暴露激活腺苷通路,同樣展現出強大抗抑鬱效果。

 目前,相關治療設備樣機已研製完成,並與北京安定醫院合作啟動臨床驗證,預計明年公佈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