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曾打亂數年生活,也讓大眾對公共衛生風險多了份「一朝被蛇咬,三年怕草繩」的警惕。如今,這種警惕正隨着另一種傳染病的出現被重新喚醒──此前在佛山蔓延的基孔肯雅熱,眼下仍在大灣區「糾纏」,疊加近期全運會帶來的頻繁人員流動,公共衛生防護的弦,顯然還不能鬆懈。
基孔肯雅熱的威脅在夏季暴雨後尤為凸顯。十月初,廣東全省報告了二千二百多宗病例,雖萬幸無重症與死亡案例,但近半數病例集中在江門市,疫情防控壓力可見一斑。為壓實責任,江門已有包括副市長在內的三名衛健系統相關官員被免職,這一問責動作雖體現了政府對疫情的重視,卻也暴露了蚊媒疾病防控的複雜性──病媒蚊蟲的孳生與氣候、環境密切相關,並非「免職」就能即時遏制。畢竟,基孔肯雅熱的傳播載體是蚊子,夏季多雨的天氣為蚊蟲繁殖提供了溫床,只要蚊蟲未被有效控制,病毒傳播的風險就始終存在。
更需關注的是,隨着全運會臨近,江門將承辦女子U20組排球、男子成年排球比賽。大型賽事意味着人員跨區域流動增加,運動員、工作人員及觀眾聚集,若蚊媒防控不到位,不僅可能影響賽事正常推進,還可能加劇病毒傳播風險。儘管不少人期待十一月初氣溫下降後,蚊蟲會因低溫減少活動,但「期待」不能替代防控──賽事籌備期間,除了常規的疫情防控,針對蚊蟲的消殺、參賽人員的防護提醒、場館及周邊環境的孳生地清理,都需提前部署,絕不能存有僥倖心態。
對比之下,澳門的蚊媒防控則多了份「日常感」。往年夏天常見的蚊蟲叮咬,今年卻顯得「稀罕」,這背後是澳門政府持續的滅蚊行動:對蚊蟲易孳生的隱患區域定期排查、消殺,將防控融入日常治理,而非等到疫情出現才「臨時抱佛腳」。這種「預防為先」的思路,恰恰是蚊媒疾病防控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