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學校為鼓勵學生參與各類比賽,近年來推出了更直接的獎勵機制:除了常見的成績加分,更有「免試直接升班」的政策。這種做法看似是激勵學生多元發展的良策,但筆者觀察到,其中的利弊之間是值得去探究。
先講講利,對學生而言,加分或免試升班無疑是強大的動力。筆者見過部分體育特長生,原本的成績就是非常一般,卻因學校的加分政策之下,成功升班,當然這是因為這些學生確實為校爭光,獲得優秀成績。他們知道,比賽成績與升學直接掛鉤,而且以他們本來的學習水平,要順利升班並非易事,所以在賽場上自然不敢懈怠。而對學校來說,這類政策能快速提升校園在各領域的競爭力,學術競賽的加分吸引學生鑽研課外知識,藝術比賽的獎勵推動校園文化活動,最終形成「學生出彩、學校增光」的良性循環。更重要的是,相比單一的考試評價,這類政策給了那些不擅長考試但有專長的學生一條「捷徑」,避免了人才被分數標籤埋沒的遺憾。
然而,弊端也隨之而來。最明顯的是學生心態的功利化。筆者曾與參加朗誦比賽的同學交談,他們坦言:「若不是朗誦能加分,我們也未必會花時間備賽。」這種「無獎勵不參與」的想法正在蔓延,讓比賽原本的意義逐漸被淡化,例如鍛煉能力、結識同好、體驗過程等。另一個筆者比較擔心的是「免試升班」帶來的後續問題。跳過考試的「捷徑」,可能讓學生錯過鞏固知識體系的關鍵環節,更深層的問題在於公平性。筆者發現,能參與高級別比賽並獲獎的學生,部分是基礎學科相當差的學生,這批學生按正常流程考試基本上是肯定無法升班的,其他學生看在眼裡,心裡面雖然明白他們為學校的付出,但也難免會有微言,教育公平性在這刻就很難體現了。
總之,比賽獎勵與升學優惠就像一把雙刃劍,用得好,能激發學生潛能、豐富校園生態;用不好,則會滋生功利心、撕裂教育公平。筆者認為,關鍵在於政策設計的細節,比如加分應與比賽的教育意義掛鉤,免試升班需配套課業補強機制,同時也要保障普通學生的發展空間。唯有在激勵與平衡之間找到支點,才能讓這類政策真正成為學生成長的助力,而非教育路上的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