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剛開始,便去了一趟馬來西亞,還未離開時,便開始留戀他的美食,鑊氣夠、食材新鮮,每次都大快朵頤。以往不知道是這裏烹調水平高,還是調味料特別優秀,但這次開始明白,因為這裏大量的餐廳都是用心烹調,並非使用「預製菜」。
選擇包車旅遊,同行司機明哥是全吃素的,每次用餐,他都可以告訴廚師,炒一碟齋素飯,而我太太不吃辣,每道菜都可以告訴他不下辣椒。基本上每個菜都可以獨立按需求烹調,代表所有味道都是「現成炒出來」。這和內地甚至澳門,都推搪說「醃料是辣的」,不能完全走辣;又或者說「一定需要微辣,否則不好吃」,以往還相信這些說詞,現在更知道根本就是商家的技巧,使用預製菜,就不用太擔心「廚房佬」跳槽,更節省很多廚師、食材挑選的成本。
預製菜的興起,本質上是餐飲業工業化的結果。透過中央廚房統一生產半成品,餐廳能大幅降低人力成本、食材成本和管理成本。這種模式在內地和澳門已經越來越普遍,租金與薪金高昂,世界必須透過規模化壓低成本。而代價是犧牲菜品的「彈性」,當醃料、醬汁已預先調配,消費者連微辣的需求都難以滿足。
馬來西亞餐廳能堅持現炒現做,或者基於租金和勞動力成本較低,這裏飲食文化的慣性。模式雖無法像預製菜餐廳快速擴張,卻能透過「客製化」創造獨特體驗,例如為素食者單獨炒飯、為兒童減少調味。
當標準化過度壓縮消費者選擇時,反彈必然出現。「預製菜爭議」,反映部分消費者對標準化、工業化餐飲的厭倦。這將催生兩極化的需求:一邊是大眾市場繼續由預製菜主導,追求效率與低價;另一邊是小眾市場強調現做、個性化服務,以品質換取高毛利。
馬來西亞的美食體驗提醒了我,規模經濟雖是現代餐飲的趨勢,但若能平衡效率與人性化需求,反而能從中找到藍海。畢竟,真正的「鑊氣」,終究無法從預製包中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