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黃金週長假期,又一次展示我國人口威力,每日透過社交平台發放的人山人海資訊,大家不懼陷入「人海」、「車流」中寸步難行,那麼堅忍的出行熱潮,相信只有我們國家才會出現的景象,且不斷重演,成為長假期必然的「景觀」。
澳門也不例外,旅客湧至,政府跨部門早作好準備,但是,在尖峰時段,大三巴牌坊一帶,還是要採用潮水式放行、封路來確保秩序、安全。而在一些巴士站,也會出現爭相擠上巴士的情景,想必,這是每個旅遊城市面對客量高峰,在長假中也必然出現的情況。
固然,面對蜂擁而至旅客,從交通服務,到景點接待,出現人潮一時間逼爆、難以疏導,自有客觀條件制約,只要維持好秩序、確保安全,有序按預案疏導,便正常不過。而怎樣評估接待、疏導力,也是社會必須預先籌謀的「服務態度」,才能在「逼爆」時博得旅客諒解。畢竟,今天可以採用更透明資訊發布機制,以至靈活應付各種人潮擁堵措施,最重要是確保人身安全。
人潮、人口的威力,大家都願意在長假期、節慶時出行出遊,那麼,也可以說是有所準備。只是,當社交平台用「即時」,又或「誇張」畫面來將人潮展示出來,其實,怎樣看待這些傳播手法營造下的「現實」,才至關重要。乃至,怎樣才能客觀、公正看待問題,而非簡單地下判斷「接待差」、「居民旅客爭上巴士」等價值判斷詞彙來「博眼球」,才能從旅客、居民、服務等多角度,看待每個地方的「接待能力」,檢視「服務享受者」的體會。
澳門要成為國際旅客出遊目的地,固然首要做好接待服務,讓旅客賓至如歸。然而,每當長假期、節慶的「高峰」時段,如何看待這種「不正常形態」而做好預案,客觀看待我們的接待能力,還是要從「用家感受」來切入,不能「想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