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熟日常)後街的時光 葉子飛
永樂戲院的後街,時間彷彿被刻意調慢了轉速。那些擠在騎樓底下的古玩店,塞滿了大半個世紀的記憶。每天清晨,總能看到幾個頭髮花白的老人,戴着老花鏡,蹲在店門口的木箱前翻找,像在沙裏淘金。
店主們大多是上了年紀的阿伯,坐在藤椅上搖着蒲扇,收音機裏的卡式帶播着二十年前的粵曲。他們不像在做生意,倒像在守着一座私人博物館。玻璃櫃裏陳列的古董真假難辨——褪色的勞力士手錶、生鏽的銅錢、缺角的舊書、漆皮剝落的木盒。標價牌上的數字時常用鉛筆寫過又擦掉,彷彿連店主自己都在猶豫這些舊物究竟值多少錢。
這些老人家淘寶的姿態千奇百怪。有人拿着放大鏡檢查郵票齒孔,有人用指甲輕刮銅器聽聲辨真偽,更有人帶着自製的紫外線小電筒。我感覺這些老人大多退休前是工匠、教師或船員。現在他們用鑒定古董的方式,來鑒定自己剩餘的人生。
科技時代早就不需要這種面對面的鑒寶了。現在用手機掃一掃就能查拍賣行成交價,AI可以三秒鑒定青花瓷年代。可這些老人依然固執地用手溫感受包漿,用鼻尖嗅聞檀木,用幾十年的人生經驗去賭一件器物的前世今生。
巷尾傳來永樂戲院散場的鈴聲。老人們陸續收起放大鏡,把今天的收穫揣進環保袋。那些或真或假的古董,最終都會變成他們茶几上的談資,或是孫輩抽屜裏的玩具。就像人生裏某些執念,真假早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曾如何虔誠地相信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