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回娘家,是為採茶。
走進這順着山坡、自上而下、層層疊疊的人工石坎梯田,看着這由灰色石頭、黑色泥土和綠色茶樹組成的連片茶園,她如走進少時畫下的那幅《家園》。輕鬆自然地走下公路邊的石砍臺階,走過一米多寬的排水溝蓋板,走上梯田邊的石坎過道,便有輕微的山風吹來淡淡的茶香。她停下腳步,看一眼下車跟來的姐妹們,便情不自禁地伸手撫摸着身旁的茶葉。這些綠油油的茶樹,因為在夏秋兩季製作紅茶時割了枝尖,老遠看一行一行都是平平展展的,走近看才發現新長的細枝上冒着剛發的芽葉,透着淡黃和嫩綠,葉子的邊緣還有細細的、白花花的絨毛。
她正癡迷地看着,卻聽有人在叫「桂花」。她邊應答邊抬頭,看到了香樟樹後走來的娘家二嫂子,以及村子裏的大姑娘、小媳婦。她們仍是山裏女子的矜持,話不多言只打一聲招呼,笑不露齒只呈一臉春風。當她們遞上備好的小竹簍、草帽子,桂花一一分發給她從城裏帶來的八個姐妹,並在她們嘰嘰喳喳的笑鬧聲中,幫她們於腰間繫上竹簍,並繫牢草帽布帶以防被山風吹飛。
按照桂花的邀約,二嫂子指着牛蹄河兩岸的山坡,簡要介紹了這片茶園的身世。她說:三十年前,牛蹄鎮有支近五千人的建築隊伍,他們創業京城,享譽京城,鳥巢都有他們承建的工程。但在新世紀的第一年,當他們結伴回鄉捐資助學、整修校園時,看着朝氣蓬勃的學子,再看看暮氣己至的自己,他們驀然醒悟:第一代創業者已年近花甲,將退出建築行業,回歸老家與土地;因此,回鄉實施二次創業,將是他們企業轉型、回報家鄉的必然選擇。為此,他們先以合作社的方式轉包土地,興建百畝茶園,製作高品質茶葉。首戰成功後,他們和鄉親、政府都有了信心,便一次性規劃了多達五千畝的連片茶園。經過上十年的興修梯田、改良土壤,以及道路、灌溉、綠化配套,昔日的坡地、荒山變成了行行呈綠的整齊茶帶,並因現代化茶葉加工廠的崛起而讓牛蹄河有了首個成規模的工業企業。從此,過去地少糧少的「光棍坡」,如今成了安康南山有名的富裕村。
桂花帶來的小姐妹梅子姑娘,聽了這個介紹,恍然大悟地指着地邊的「京康茶園」路標說:他們在北京創業掙錢,回安康投資農業,因而名叫「京康」!
桂花點點頭,表示認同。她讓自己從城裏帶來的姐妹,和二嫂帶來的本村姐妹配對學習,二人一行,分站茶帶兩邊,開始採茶。
作為茶山女子,桂花對這片茶園情有獨鍾。當年出山進京,在建築勞務市場打拚的第一代創業者,掙錢着實不易,他們小的十六七歲,大的三四十歲,靠着白天在建房、水利、道路、城防等工地連軸轉,晚上睡在水泥管子裏的吃苦精神贏得尊重,扎下了腳跟。接着有上百人通過上夜校、拜師父等方式,考取安全員、質檢員、監理員、工程師等資質,讓農民工轉身知識份子,才有資格在京城創建勞務公司、建築集團,才有資質在鳥巢、水立方等高標準、嚴要求的工程項目上競標成功,從而成為叫響京城的知名企業。然而,當他們的年齡到了退出勞務市場的臨界,一個個腰背微駝、滿頭華髮,背着他們的血汗錢返回山鄉,在亂石坡上二次創業時,看着他們揮汗如雨的拚命勁兒,桂花落淚了。當時,她正在牛蹄中學上初二,首次走進這群創業者為家鄉學子捐資創建的微電腦室,聽說這是安康農村學校的第一個微電腦室,她的眼晴濕潤了。她把透過淚水所看到的窗外風景,畫了一幅畫,有山有鳥有天空,名曰《理想》。那天放學,路過修建茶園的工地,看着熱火朝天的勞動景象,她似乎看到了這些創業者所描繪的山鄉願景:讓我們的好山好水長出好茶,讓我們的青山綠水致富鄉親!為此,她晚上做了個滿山茶香的美夢,夢醒之後就畫了一幅茶山圖,名為《家園》,沒想到還報到市裏入了展、登了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