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卜卦只用三個銅板,嘩啦嘩啦一搖,求出「陽、陰」六爻卦就可以了,這是後世的簡化操作。例如古人求卦合需隆重其事,但現今已省卻儀式上的要求,惟一顆至誠至敬的心則不可少。成卦是搖卦程序的必然結果,若求卦者,心有雜念或受外界環境干擾而不能專注,擲出的卦,未必有感而應,卦象能否與事實契合,往往淪為偶然的際遇。
求卦開始時,先把三枚銅錢放進竹筒中,合上蓋子,然後傾側竹筒上下搖動三次,輕輕把蓋子打開,倒出銅錢,銅錢有文字的一面為「字」,有符號的一面為「背」。而三個銅錢的組合,可分為以下四種情況:
1.兩個「字」及一個「背」,是少陽,寫成「—」,稱作【單】;
2.兩個「背」一個「字」,是少陰,寫成「=」,稱作【拆】;
3.三個皆「背」,是老陽,寫成「○」,稱作【重】;
4.三個皆「字」,是老陰,寫成「X」,稱作【交】。
每搖一次便可定出【單】、【拆】、【重】或【交】、此符號稱為「爻」(音:「熬」)。重覆搖卦三次後,便可將符號由下至上列出成為「下卦(又稱內卦)」;然後再次集中精神意念,重覆上述程序裝成「上卦(亦稱外卦)」。上、下(內、外)兩卦加起來,便成一個完整的六劃卦(即文王六十四卦之一)。
最早搖出完整的六劃卦稱為【本卦】;但事情不會一成不變的,當遇上「動爻」時,便會產生【變卦】,例如:「單」和「重」為陽爻,「拆」和「交」為陰爻;這「重」、「交」皆是「動爻」,動則有變,即求測事情起變,中途有【變卦】,透露事情中途會產生變化,爻象便會「陰陽逆轉」,「重」由陽爻(老陽)變作陰爻(少陰)、「交」由陰爻(老陰)變作陽爻(少陽)。上述是六爻卦操作的一些基礎名詞和知識,倘非要進一步了解箇中操作,大可不必強記。
過去人們(包括民國初期的新文化運動中的大知識分子)對《易》均認為是占算有卜筮迷信之書,倘對老祖宗幾千年留下的「群經之首」只視之為算卦之書,那是否有點膚淺呢?千年老話有:不學《易》無以成大儒(或說:無以成君子)一語,《易》是有期助人們生活上釋疑決難的一面;《周易‧繫辭上》: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群經之首」的《易》不單是算卦之書,它在生活上還有的更是指導性之啟示;談六爻卦操作中,某一卦爻有是否逢「時」和當「位」與否的說法,這在我們日常生活的例子也屢見不鮮,只是不少人處而不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矣。當中人所處「天時」與「位置」實在大有關聯,古人簡而道之:「時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