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十一月二十六日電】(記者龐無忌)從「夢想」號大洋鑽探船入列,到秦嶺南極考察站崛起冰原,再到超萬米科探井在塔里木盆地完鑽,「十四五」期間,中國自然科技領域現多點突破,支持「上天」「入地」「下海」的各項重大成果。在日前舉辦的一場媒體座談會上,多位專家揭秘自然資源科技創新最新成果。
衛星遙感就像天上的「千里眼」,不管是預防山體滑坡、調查土地家底,還是監督非法採礦,均發揮著關鍵作用。自然資源部國土衛星遙感應用中心研究員唐新明在此間介紹,通過九年技術攻關,陸探一號衛星項目實現了中國L波段雷達干涉測量技術的整體突破,讓衛星「能用」、衛星數據產品「好用」。在陸探一號衛星之前,中國用於形變監測的干涉SAR(合成孔徑雷達)數據獲取只能通過國外衛星。陸探一號衛星發射後,實現全國月度全覆蓋數據獲取。陝西、河南、貴州等地已採用衛星數據新發現了多處地質災害隱患。
深埋於地下的礦產資源,尤其是戰略性資源,是國家經濟發展的「血脈」和綜合國力的「底氣」。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地質科學院副院長唐菊興表示,「十四五」以來,通過銅礦找礦理論創新和技術攻關,自然資源部在西藏地區實現銅礦找礦重大突破,一舉改變中國銅礦勘查開發格局,實現了國內「東銅西移」的戰略備份,顯著提升銅礦保障能力。
礦冶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海北介紹了該公司在鎵鍺銦等稀散金屬開發利用方面的創新成果。一方面,其項目攻克了煤鋁銅鉛鋅礦中低品位稀散金屬高效提取技術,開發多場強化浸出等十二項富集分離關鍵核心技術及專屬萃取劑,煤中鍺綜合回收率由百分之五十五提高至百分之八十以上,鉛鋅冶煉過程鎵鍺銦綜合回收率平均提高百分之十左右。同時,項目突破了稀散金屬高純產品製備的關鍵技術及核心裝備。
在海中,海底管道作為最經濟、最可靠的「海上輸油大動脈」,在保障能源運輸安全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海洋工程研究所副所長王法承介紹了海底管道設計、製造和安裝的關鍵技術及應用。他表示,項目成果已在東海平北黃岩、裡海Kashagan等十五項國內外重大工程中成功應用,建成國際上首條百米級雙金屬子母復合管道,並實現卅二英寸大規格雙金屬機械復合管的首次商業化應用。
深海和極地不僅是資源寶庫,更是全人類未來發展共同的新疆域。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副所長蔣磊介紹,今年七至十月,「深海一號」船攜「蛟龍」號,在「雪龍2」號船破冰保障下完成中國首次北極下潛,「蛟龍」號載人深潛團隊完成十二次下潛作業,並與「奮鬥者」號開展水下協同作業,創新中國雙載人潛水器水下協同作業模式。其中,「奮鬥者」號在密集冰區連續下潛使中國成為世界上首個在北極密集海冰覆蓋區開展常規化載人深潛作業的國家。
未來,在「上天入地」「登峰下海」等場景,科技支撐有望更加堅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