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業航天激活民生應用

 【中新社北京十一月二十三日電】手機直連衛星化解偏遠地區通信難題,無人駕駛車輛借力衛星導航在複雜路況中精準穿行,這些場景正通過中國商業航天的技術突破走進普通人的生活。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發佈的《「十五五」商業航天發展思路與路徑》報告顯示,中國商業航天正處於快速健康成長階段,全產業鏈實現快速發展,不僅成為驅動科技創新的「新引擎」,更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關鍵力量。

 中國商業航天快速發展受多重因素驅動。一方面,商業航天發展離不開政策支持。二0二四年,作為新增長引擎之一,「商業航天」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十五五」規劃建議中也提出,「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

 通過政策聯動和資源整合,全國範圍內的商業航天產業協同正在形成。其中,「南箭北星」格局在北京已初步形成;到二0二七年,上海商業航天產業規模力爭達到一千億元(人民幣,下同)左右;江蘇無錫的航天產業園帶動一百二十多家規上企業集聚發展。

 另一方面,商業航天蘊含巨大的市場經濟價值。據預測,中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今年有望突破二點五萬億元。這一數字背後,是衛星互聯網、遙感應用、空間數據服務等多領域需求的爆發式增長。

 此外,《瞭望》新聞周刊文章認為,太空旅遊、太空資源開發等新興領域也將為商業航天市場帶來新的增長點。

 航天技術惠及民生的浪潮,正從宏觀構想湧向具體場景。據新京報報道,二0二五年初在北京發佈的商業航天十大應用場景中,商業航天發展成果正走進自動駕駛、低空空域監管、氣象預報等多個領域。

 《人民日報》評論文章指出,商業航天的發展不僅服務國家任務,也將創新焦點投向大眾需求,持續拓展應用場景。如今,航天技術正走入尋常百姓家,在改善通信、保障農業、便利出行、豐富生活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儘管前景廣闊,中國商業航天規模化發展面臨的挑戰不容忽視。隨著低軌衛星互聯網進入大規模組網階段,「星多箭少」的矛盾突出,業內人士分析指出,火箭運力供給的短缺是制約行業的核心癥結,並且將直接影響發射成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龔勝平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國家隊」火箭排期緊張,商業航天公司尚無成熟的大運力火箭可用,導致整體發射進度不及預期。

 為此,中國多家商業航天企業正積極研發可回收復用的火箭。《科創板日報》文章稱,航天科技集團商業火箭公司、藍箭航天、星河動力、中科宇航等企業均已展開相關佈局,行業正從「一次使用」邁向「回收復用」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