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騷小話兒)短劇消閒挺好的 喬捷
我喜歡短劇,哪怕我們用精神鴉片來形容短劇,但我仍覺得這鴉片用對了,它就是好的、有用的,最重要是無害的。
短劇應該得到更多人的認同和喜愛。回到上世紀,那個還流行看連載小說、讀小書的歲月,它們的題材和故事節奏,不有點像今天的短劇嗎?一個十幾萬字的小說在報紙上連載,分章分回,每天一千幾百字,每回都得有點扣人心弦的內容,引讀者追下去。讀者還會寫信到報館向作者「催更」和討論人物和故事發展⋯⋯這不正像我們今天追網絡小說和短劇的心情和行為嗎?
一百幾十回轉眼過去的連載小說,寫得是武俠、言情、懸疑、科幻。一百幾十回放完的短劇,不少就是用網文和網絡小說來改編拍成,一樣是武俠、言情、玄幻與穿越的劇情。那個時代的讀者受限於報刊的刊期和版面的大小,這個時代則因應屏幕大小、平台和導流規則,而出現了新的閱覽產品,然而到最後,讓人喜歡看,卻都是大同小異的故事,它們終歸是在寫「我」。
家裏最早迷短劇的是我母親,她就是看岑凱倫、亦舒和瓊瑤的言情小說,讀梁羽生和金庸的武俠小說長大的那一代港澳臺文藝青年,老文青退休之後因視力退化,開始不怎麼讀小說和看報了,取而代之是用手機追短劇、看新聞。年輕時讀小說就是消磨時間,現在她說看《我真是你親媽》《你媽,我叫許星月》其實也差不多。家中的「長老」,對那些描述悲慘童年、或年輕時如何建立「革命情誼」的故事特別感觸。大概能夠觸發回想人生經歷,把人們眼中所見的現實和心中所想的期望在故事中反映出來,就是短劇能大量吸引觀眾的原因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