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訊】近期政府相關部門公佈的數據顯示,本澳青少年走水、犯罪案件均有上升趨勢。立法議員、婦聯副理事長呂綺穎期望社會各界共同合作,為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法治意識,通過普法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聯動,建立更完善的未成年人政策體系等,更積極預防青少年犯罪發生,共築和諧安全的美好家園。
呂綺穎引述相關部門數據指,今年首十個月共查獲一百零八名十八歲或以下青少年「走水」個案,同比大幅上升六點七五倍;另青少年犯罪案件總數有七十七宗,上升百分之八點五,涉及青少年人數一百二十二人,上升百分之三十七點一,情況亟需社會正視。青少年犯罪或偏差行為的出現涉及不同的成因,除了家庭經濟,也可能受學業壓力、好奇心使然,又或在網絡接觸到不良資訊等。
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她表示,內地近年先後完成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及《未成年人網路保護條例》等一系列法律。尤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確立了「六大保護」,即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網路保護、政府保護、司法保護的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未成年人保護制度體系,體現了新時代我國對青少年成長的重視。
她認為本澳在預防青少年犯罪上,也要因應自身社會環境建立起緊密的預防網絡。在政府層面,除了參考內地系統性的法律法規,檢視本澳相適法律是否有優化的必要,也可通過制定相關頂層設計,如兒童發展綱要、兒童發展目標等建立預防青少年犯罪及保護的完整政策體系。同時,教青局、警方、海關等多個部門需要更多聯動學校與社團緊密合作,擴大普法的覆蓋面與影響力,除了面向學生群體的宣傳,也要強化相應的教師培訓、家長教育,讓教師能在學校教育的場景、家長能在家庭教育場景中,形成能持續向青少年宣導正確法律意識與價值觀的渠道。
她續指,家庭是子女成長的第一教育場所,本澳雙職家庭及輪班工作普遍,父母與子女相處時間減少,家庭功能弱化可能令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缺乏引導,繼而產生偏差或犯罪行為的出現。近年政府正積極推動「家庭生活教育計劃」,強化親職教育內涵以促進親子間的良性溝通,但實務過程中需要家長願意主動參與。她認為未來「家庭生活教育計劃」,可進一步將子女管教、溝通等技巧前移至居民的婚前準備、生育計劃等階段,讓居民提前意識到家庭教育對未來子女健康成長的重要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