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者何人)橋流水不流  李蕭錕

當然不!禪宗常以超越一般常識見解之境界、超越分別知覺之境界,以及超越邏輯思議之境界,逼迫學者或修行者將一般常識轉為意識以前之境界,參悟不受塵染、不受分別意識的,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以識得自己的佛性。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即不能以常識語言論,不能以一般思惟議。

尤以「橋流水不流」句,用一般常識立場而言,應改為「水流橋不流」;今則藉「橋流水不流」之轉語,形容轉換常識為吾人意識以前的境界,亦即超越一己之分別知覺,而非可思惟之境界。與「東山水上行」,「青山常運步」等語同義。

但若從佛教「空」性觀之,則「空手把鋤頭」,可解讀為手要空才能把握鋤頭、把握一切;「步行騎水牛」,則可解釋為,腳足放空,才能行、才能騎,故無所不能;「橋流水不流」,則因橋係人為,受制於世間法:成、住、壞、空之遷流變異之無常事實,所以是「流」是「變」,而水喻吾人之佛性,佛性永恆常住,無有變異,故稱「橋流水不流」。

禪宗尤以「空」作為對現象界認知的基礎,由「空」展開一系列無分別的修行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