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稱華夏,故國人又被稱作華人,於外國僑居的,便謂華僑。套上了這個華字【華】,是最能代表龍的民族。至於此字讀音,可以說懂漢字的,都知道會是讀鏵。唯此字是個多音多義字,也有借作通假,於用義不同,便要懂音隨義轉。
剛就鄰埠電視黃金節目時段,推出了一部由國內製作的劇集,劇本乃金庸手筆,節錄劇目乃為「華山論劍」。論及此劇集,打從開始,宣傳便將此字【華】讀為鏵,於是乎鋪天蓋地,將此句說成「華(鏵)山論劍」!
說起「華山」,它是我國五大名山之一,稱為西嶽。概五嶽中分別有東嶽泰山,中嶽嵩山,北嶽恆山,及南嶽衡山。至於華山這個「華」字,時人每多慣讀為鏵。究其此字,據《韻會》胡化切,音話。《粵音韻彙》音話。《書·禹貢》至於太華(話)。《爾雅·釋山》華(話)山也,爲西嶽。可以清楚見到,此處之「華」,粵音是要讀話。
杜甫《有感》五首其二詩謂:「幽薊餘蛇豕,乾坤尚虎狼。諸侯春不貢,使者日相望(亡)。慎勿吞青海,無勞問越裳。大君先息戰,歸馬華(話)山陽。」
而韓愈《次童關先寄張十二閣老使君》亦云:「荊山已去華(話)山來,日出潼關四扇開。刺史莫辭迎候遠,相公親破蔡州迴。」
尚有唐溫庭筠《華陰韋氏林亭》詩:「自有林亭不得閒,陌塵宮樹是非間。終南長在茅簷外,別向人間看華山。」
看罷此幾篇詩,可就印證得杜甫韓愈及溫庭筠等人,於格律詩中,是將華山這個「華」字,不約而同都安排於詩中仄聲位置,便知於山名,前人已悉字要仄讀,音話,並非平聲讀法。
華,除於此山名會讀仄聲外,於地名、姓氏,音亦如此。《潛夫論》華(話)氏子,姓也。《通志·氏族略》謂:「宋戴公子者,食采於華(話),因氏焉。」三國時期便有位神醫,善外科,曾與關羽開膚刮毒療傷,他便是「華(話)佗」。又關羽溫酒斬「華(話)雄」。另 東漢時有「華(話)歆」,是被管寧割蓆絕交這位。神話傳說中指伏羲及女媧之母,其名「華(話)胥」。我國近現代數學家「華(話)羅庚」等,於其姓皆為此讀,唯時人總先入為主,將其直讀作鏵,此令前人所不預矣!
故此,前於網上便曾見有時人一首七律,起句是這樣寫的:「匯編本草李時珍,至聖華佗扁鵲神。」可以看到,撰者便是將這處華字讀平,何以知之?因據格律詩而言,於華字這個位置,乃屬平聲,作者是知該處要落平聲字,唯他誤讀這華字為平聲,顯然不知於姓氏上,字要讀仄聲之話,故於此句,作者因詏而未救,遂令句子徒犯孤平!若對此論仍有存疑,不妨再引些前人依格律之韻文中,比對一下於姓氏讀音便更清楚。
宋·程公許之《召崔侍郎薦士召者五人》詩謂:「讎偽半盧扁,滌腸須華(話)佗。康時付公等,隨分(份)且絃歌。」
又《明·徐孚遠·書懷》詩:「地理未經神禹畫,醫書應簡華(話)佗囊。餘年從此遊天外,知是劉郎是阮郎。」
另有佚名《題關羽》詩:「威鎮乾坤第一功,轅門畫鼓響咚咚。雲長停盞施英勇,酒尚温時斬華雄。」
際此可悉詩中華佗、華雄之「華(話)」字,前人明顯清楚知道,此字於姓氏,僅仄聲讀法,故不偏不倚將此字置於詩之仄位!然 近人仍有將華山及姓氏之這個「華」字,誤作平聲,相信乃由坊間口誤至習非為是,俗成而人云亦云。
又於地名上,也有個別是要讀話的。如上海松江縣西,有地方曰華(話)亭。成語有「華亭鶴唳」,意指錯入仕途之典。乃陸機於臨刑前,感慨云:「欲聞華(話)亭鶴唳,可復得乎!」
另 字 據《集韻》呼瓜切,音譁。《禮·曲禮》為國君者華(譁)之,《註》華,中裂之,不四拆也。又喧譁,象聲詞。
《唐韻古音》亦音夫。《郭璞》曰:江東謂華為夫。《揚子·方言》齊楚之間或謂之荂(夫)。《詩·本音》灼灼其華(夫)。又常棣之華(夫)、顏如之華(夫)、維常之華(夫)、隰有荷華(夫)等,皆為此讀。
又《韻會》苦蛙切。《正韻》枯瓜切,音誇。不正也。
亦作 花 字通假,音義如「花」。跟究過字書,原來華,也是個多音多義字,唯今普及使用的便祇有讀(鏵)(話)(花)三音,知字循聲,有必要懂音隨義轉,特別是於姓氏上,豈為誤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