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綫創作組曾經嘗試探索珠三角地區與香港的歷史淵源和人文血緣,內容往往跟中國改革開放後的經濟發展大局息息相關,繼《情陷特區》(1991)的深圳、《怒海孤鴻》(1991)和《龍的天空》(1992)的廣州,又有《情濃大地》(1995)的東莞,並且由現代城市回到昔日鄉間。劉仕裕監製的《情濃大地》開一九九零年代鄉土劇風氣之先,後啟《茶是故鄉濃》(1999)和《酒是故鄉醇》(2001),以及亞視的《我來自潮州》(1997)和《我來自廣州》(1998)等膾炙人口的作品。
劉仕裕團隊採用倒敘法來描述童養媳劉亞彩(周海媚飾)在封建農村裏的坎坷命運,還有大地主關家與農民的唇齒相依關係。主人公方樹根(羅嘉良飾)經常以口頭禪「同條村,同條根,同埋井水要齊心」來團結人心,年輕一代從省城回鄉耕作,不再寄人籬下一段,場面催淚。正所謂人離鄉賤,關家二少天蔭(張兆輝飾)到金山求學卻受盡歧視,反而方樹根被人賣豬仔就做了金山阿伯,衣錦還鄉。「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豈非經歷過移民潮者的集體無奈?
然而懸掛在關家大廳的「詩禮傳家」牌匾的諷刺意味,有可能出自劉仕裕編導的民初劇《京華春夢》(1980)。電影《金粉世家》(1961)早就對富貴人家子弟驕奢淫逸、胡作妄為等作風大肆抨擊,多年後同樣改編自張恨水小說《金粉世家》的《京華春夢》則繼承了其尖銳的批判性,同時反映在兄弟分家後自立門戶、各奔前程的悲劇收場。《情濃大地》延續了前人對封建大家庭的不滿,天蔭堅決出走便是一種無聲的抗爭,他覺得:「只要你有決心,一定可以改變自己嘅命運。」
實際上,《情濃大地》的女性主義表達在《京華春夢》那種較為克制的情緒基礎下,提升了幾個檔次,尤其是劉亞彩身穿紫衣,帶領村民跟關天福(艾威飾)軍隊對峙一場,具農村特色的「新女性」風範盡顯。當年賀燕秋(汪明荃飾)用離家出走的方式來告別大家庭和舊制度,相比之下,劉亞彩卻主動為丈夫出謀獻策,補其不足,令他由身無長物的「牛屎仔」躍升為地主和村長,後來她更成了專為民眾排難解紛的「大媽」,受鄉民所尊崇,功能和地位恰似關德興版黃飛鴻。
編審吳肇銅故意讓劇情發展迂迴曲折,並且以「農村城市化」的社會現象作首尾呼應。同樣微妙的是,無綫既邀得樂壇「雙潘」中的潘偉源創作主題曲〈故地濃情〉,又請來潘源良為《情陷特區》撰寫主題曲〈地久天長〉,前者的歌詞「雲飄飄,飄湧起幾許心盼望,望故鄉,轉氣象;情深深,就算一生經惡風惡浪,但永不輕沾一分雪霜」,跟後者的「浪滔滔,未淘盡我的腳步,雲卷卷,捲進風波永沒完,路彎彎,未來是哪一個夢,夜空空,怎可有空虛這樣濃」,心照不宣。
當時「包青天熱潮」影響力之大,港、臺電視界均無出其右。難怪後段高潮出現了涉案劇情節,大結局一集甚至由東莞村民向「大媽」談及「陳世美不認妻」的典故和「狗頭鍘侍候」的金句。就連主題曲〈故地濃情〉與插曲〈愛得不夠〉,皆由憑藉《包青天》(1993)的展昭一角而大紅大紫的何家勁主唱,反觀男主角羅嘉良仍未成為無綫當家小生,不像其後由他擔演的電視劇《難兄難弟》(1997)、《天地豪情》(1998)和《創世紀》(1999-2000)那樣,主題曲和插曲全由他包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