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賦能鹽鹼地 吉林探索「時差農業」新模式

 【中新社吉林白城九月十四日電】(記者郭佳)白露時節,是吉林白城鎮賚茭白的收穫季。隨著氣溫降至攝氏二十五度以下,這種特色水生蔬菜集中結茭,搶先進入市場。相比中國南方尚未採收的茭白,地處東北松嫩平原和科爾沁草原交融匯聚地帶的鎮賚形成獨特的「收穫時差」,為鹽鹼地農業利用開闢了新空間。

 二0一八年,來自浙江的丁煒將茭白引入吉林鎮賚的鹽鹼地。歷經七年探索和科研團隊的支持,他的設想逐步落地。眼下,鎮賚有五千畝茭白進入採收期,每天約一點五萬公斤銷往江浙滬市場。丁煒表示,明年計劃進一步擴大種植面積。

 吉林鹽鹼耕地資源豐富,多分佈於白城、松原兩地。多年治理雖然帶來部份穩產高產田,但以水稻為主的傳統改造模式還是遇到了瓶頸。

 科研工作者找到一條破解之道。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副研究員文波龍表示,通過鹽鹼地茭白種植,既獲得產出,也能改善退水和土壤環境。

 與茭白相呼應的,是鹽鹼稻田小龍蝦養殖的興起。在白城大安,吉林農業大學副教授王秋舉的試驗田喜獲豐收。她介紹,當地夜間溫度適宜,使小龍蝦在初秋集中上市,當時正值高價期,形成另一種「收穫時差」。稻蝦結合實現了「一水兩用、一地雙收」,可以大幅提高鹽鹼地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