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京到烏魯木齊,跨越中國東西部,直線距離逾3000公里——日本留學生谷河響用了差不多一個月時間,通過搭車的方式進行了一趟中國深度旅行,接觸普通的中國人,感受真實的中國。
「我想通過普通中國人來了解多元、真實的中國,而不是以外國人的身份觀看中國。」谷河響近日在南京大學校園裡受訪時說,他曾經看到一項關於中日兩國國民對彼此印象的民調數據,認為「實際情況應該不一樣」,於是產生了以搭車旅行了解真實情況的想法。
1月21日,谷河響從南京大學出發,嘗試搭車。攔車2小時後,有一位在加油站工作的年輕小哥願意載他上高速。「司機是一位熱情的南京青年。他酷愛汽車,曾夢想開車環遊中國,但始終沒邁出那一步。」谷河響說,「他看到我有搭車旅行的想法,很有共鳴。」
為了邁出搭車旅行的這一步,谷河響做足了準備:規劃路線、購買裝備、嘗試在帳篷中入睡。事實上,支持他完成這趟旅行的準備或許更早之前就開始了。
兩年前,谷河響作為交換留學生到北京大學學習。他笑言,學中文過程中,他觀看了中國情景喜劇《家有兒女》,「一邊看一邊把不懂的台詞都寫下來。看到100集的時候,需要寫下來的台詞就很少了」。
從北京大學回到日本完成本科學業後,想成為記錄片導演的谷河響再次來到中國,於2024年9月成為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一名碩士研究生。「我對記錄片充滿熱情,想向日本觀眾展示中國普通百姓的日常,將來想入行拍記錄片。」谷河響的入學理由樸素而令人印象深刻。
通過在南京大學半個學期的刻苦學習,谷河響的中文水平進一步提升。當他在南京用鏡頭記錄了燒烤攤主的一天後,了解更多普通中國人真實生活的探索欲更加濃厚。
搭車旅行滿足了谷河響對普通中國人生活一探究竟的願望。旅程中,谷河響在洛陽同學家度過了人生中難忘的第一個中國春節。他和同學一家圍坐在茶几前,像大多數中國家庭一樣,一邊吃年夜飯,一邊嘮家常。
同學的父親好奇地問道:「日本人都吃生魚片,不吃熟魚,是不是?」谷河響笑著擺擺手說:「都吃,生的也吃,烤的也吃。」
就這樣,谷河響一路不斷找不同的中國司機搭車,偶爾也會被拒絕,但大多數司機都向他這個求助的陌生人伸出了「橄欖枝」,讓他一次次感受到溫暖。即使一時沒車可搭,高速服務區工作人員、當地民眾的噓寒問暖、鼓勁加油,甚至簡單聊聊天,都能給他在疲憊的旅途中「充電」。
從南京到烏魯木齊,十幾輛順風車串聯起谷河響的旅程。無論是乾淨敞亮的高速公路服務區、年輕司機聊起的動漫,還是為他鼓勁的服務區員工、爽快的西北農民工夫婦,以及壯闊的雪山等自然風光、白馬寺等歷史文化景點,這些或新奇、或厚重、或溫暖的經歷,均在無形中加深了谷河響對真實中國的理解。
一路上,谷河響也經歷了腹瀉發燒、等不到車的煎熬時刻,但更從一個個中國普通人身上感受到了真誠、熱情的中國溫度,「我不是完成了一次搭車,而是穿越了一個民族的真實肌理」。
「暑假,我計劃去雲南等地看看。未來,想去的地方有很多,我將繼續用腳步丈量中國最真實的模樣。」谷河響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