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觀者言)身高不是王道 方婷

網上近期多看到各種「增高治療」的廣告;身邊的家長們聚在一起,也總離不開孩子的身高話題──彷彿「高大威猛」成了衡量孩子成長的重要單一指標。可很少有人靜下心來想:身高真的是王道嗎?比起單純的「高人一等」,孩子的身體健康、骨肉勻稱,難道不是更重要的事?

家長們對身高的執念,往往帶着對孩子未來的期許:男生要夠高才有氣場,就算不追求英俊,至少要在身高上「達標」。除了普遍認為遺傳是身高的關鍵,這話沒錯,但偶爾也會出現「個例」──有些中等身高的家庭,孩子卻能長得格外高挑。這背後,可能藏著被忽略的家族基因:祖上或許有高個子,但受戰爭、經濟條件等影響,父輩、祖輩的身高發育受限,優質基因直到下一代才得以顯現。

當然,也有少數像足球員美斯這樣的特殊情況。這位足球巨星童年時被診斷出「生長激素缺乏症」,十一歲時身高僅一百二十七厘米,是全班最矮的孩子。為了正常成長,他連續三年每晚都要在腿上扎針接受治療。但這樣的病理情況畢竟是少數,對絕大多數孩子來說,只要營養均衡、作息規律,身高會自然發育,根本不需要過度干預。

可現實是,隨着生活條件變好,人們的追求越來越「苛刻」:豐衣足食後,不僅要體格強健,還要「高人一等」。這種執念恰好給了商家可乘之機,各種增高保健品、所謂的「增高訓練」層出不窮,不少家長抱着「寧可信其有」的心態買單,加上攀比的心態,最後往往錢花了,效果卻微乎其微,反而可能因為盲目補充營養或不當訓練,影響孩子的健康。

更該警惕的是,單純追求身高而忽視健康,反而會適得其反。有些孩子個子雖然高,卻因為營養跟不上或缺乏鍛煉,長得「瘦骨嶙峋」,不僅抵抗力差,還可能埋下骨骼發育的隱患。亦有些孩子同樣進入了誤區,因為身高問題而自我形象低下,從而心理上出現壓力,這都是不利健康的。別讓對身高的執念,變成被商家收割的「韭菜」。畢竟,健康成長,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