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八十周年研討會」追溯歷史 警醒珍愛及維護和平的重要性

 【特訊】由澳門中華文化推廣直播協會主辦,澳門城市大學海峽兩岸文化研究交流中心承辦,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發展基金資助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八十周年,共憶•共鑒•共融─抗戰歷史記憶與共同體建設國際學術研討會」二十九日上午在澳門城市大學何賢會議中心舉行開幕式。研討會邀請來自內地、澳門、台灣和東南亞等相關領域學者,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八十周年之際,以「共憶•共鑒•共融」為精神主線,追溯抗戰歷史,警醒珍愛及維護和平的重要性。

 出席開幕式的嘉賓有澳門中聯辦台灣事務部部長李永剛,教青局高教合作交流處處長譚兆華,澳門文化發展基金高級技術員梁慧雯,澳門城市大學校董會主席陳明金,澳門中華文化推廣直播協會會長宋碧琪,澳門城市大學校董會副主席孔繁清、校長劉駿,泰國法政大學比裡.帕儂榮國際學院教授張錫鎮,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戰爭史研究室主任吳敏超,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院長胡鈺,南京大學歷史學院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教授姜良芹,澳門城市大學副校長周萬雷、韓蔚、葉桂平,泰國法政大學比裡.帕儂榮國際學院學術顧問、北京大學國際關係教授楊保筠,澳門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林發欽,澳門科技大學社會和文化研究所特聘教授胡根,山東大學南亞研究中心主任張淑蘭教授,福建師範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張梅,西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趙海霞,湘潭大學哲學與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方紅姣,澳門城市大學協理副校長蘇錦雄、陳俊拔、朱德林,澳門城市大學海峽兩岸文化研究交流中心執行主任王忠教授,天津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周志偉,中國文化大學博士候選人羅鼎鈞及澳門城市大學學生代表兩百多人出席。

 宋碧琪致辭時表示,本次研討會匯聚了眾多知名專家學者,圍繞抗戰歷史的學術研究、記憶傳承、文化融合等議題展開深入探討。澳門能有今天的發展,得益於先輩們用自己的鮮血築起祖國自立自強的發展根基,更得益於先輩們用自己的奉獻犧牲開創了和平發展道路。面對得來不易的發展成果,我們更要傳承「愛國愛澳」精神,堅定不移維護好國家主權安全及發展利益,勇於和一切分裂國家發展的敵對勢力作鬥爭。我們更要以實幹興邦的時代責任,堅定不移建設好新中國的現代化發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王忠致辭時表示,作為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人民以長達十四年的艱苦卓絕抗戰,付出了重大的犧牲,作出了舉世公認的重要貢獻。澳門作為抗戰時期重要的中轉樞紐與情報中心,與祖國共同書寫了愛國同胞共赴國難的壯麗篇章。研討會以「共憶」追溯歷史溫度,以「共鑒」審視記憶生成,以「共融」探尋未來路徑,凝練「銘記歷史、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責任和擔當。我們深信,歷史記憶是凝聚身份認同的橋樑,而學術對話是促進和解與合作的基石。澳門城市大學海峽兩岸文化研究交流中心自成立以來,始終以推動兩岸文化認同、弘揚中華文明為己任。未來,將繼續依託澳門的「一國兩制」優勢,搭建兩岸及國際學術交流平台,為青年傳承歷史、開創和平提供更多機遇。

 在主題演講環節,與會嘉賓以「著名泰國僑領蟻光炎及其領導的援華抗戰運動」,「命運與共:東南亞華僑與抗日戰爭」,「從日記中的個體生命史到戰時社會史」,「中國高校抗戰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傳播」,「從塵封文獻到世界記憶:學術研究在南京大屠殺檔案申遺中的作用」,「不中立,不缺位─新史料下澳門抗戰史觀的重建」,「共赴國難的澳門愛國同胞」,「抗戰時期港澳文化網絡與澳門雙重功能的舞台及銀幕─以《華僑報》抗戰報道(一九三七-一九四五)為中心的分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國際主義團結與鬥爭之策」,「「紅色記憶」的數字共創:抖音平台青年用戶的抗戰記憶數字實踐與認同構建」,「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對新疆各民族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構築」,「講好紅色故事:短視頻平台中的紅色文化傳播價值及策略」,從「九一八」國難記憶到中華民族復興的精神脈絡」,「中國共產黨是文化抗戰的中流砥柱」等主題展開演講。全日研討會成果豐碩,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