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持續深化家國情懷助青年就業建人才高地及完善管理等 跨部門工作組訂定新學年工作

 【特訊】根據教育及青年發展局統計資料,二0二五/二0二六全澳高等院校共有十所,非高等教育學校(正規及回歸教育)共有七韓 所一百一十五個校部(包括一所位於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澳門子弟學校),其中有一百零二個校部納入免費教育學校系統,受惠學生人數約為八萬人。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八十周年,特區政府跨部門工作小組將會以抗戰勝利八十周年作為契機,持續弘揚民族精神、厚植家國情懷,以「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為核心,扎實做好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包括推出「抗戰與澳門」主題教學資源,舉辦研討會、青年論壇等多項活動,增強抗戰歷史教育;組織學生及青年參觀「為了民族解放與世界和平──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八十周年主題展覽」、觀看抗戰相關影片;組織學生及青年參與「紅色尋根文化之旅」、「澳門青年看祖國」等一系列交流活動,重走抗戰足跡。修訂《澳門歷史教材》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國徽和國歌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和區徽》;打造愛國主義路線,組織青年參觀訪問北京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的「港澳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紅色教育資源;更新青少年愛國愛澳教育基地展區內容,優化「家國情懷延展教育計劃」,並計劃於年內推出愛國主義教育展館。

 推行「學生生涯規劃藍圖」計劃,支援初三至高三年級學生做好生涯規劃;結合人工智能、編程、高新科技等領域,組織學生赴橫琴合作區參訪,接觸不同領域的生涯規劃發展項目;關懷在外就讀學生,開展新生適應及生涯規劃等支援服務。跨部門合作開展就業配對及職前輔導等活動,支援求職青年規劃職業路向;聯合推出相關資助計劃,為有興趣利用大灣區豐富多樣的產業發展個人事業的澳門青年提供支持。多渠道聽取青年對青年政策措施,尤其是參與大灣區及國際事務的意見,支持青年發展。

 按照「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指導方針,對接國家教育強國規劃,協調澳門高等院校分階段到橫琴合作區延伸辦學,深化大學城規劃和建設安排;參與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依託「澳琴一體化」區位及資源優勢,帶動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

 推動高等院校持續強化跨學科課程建設,開辦設計學、腦與認知科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環境智能、高端款待與健康服務管理、文化研究及管理等範疇的學位課程;支持高等院校加強國際合作和吸引國際生源,推進與海外著名高等院校開展聯合培養計劃,並透過「高等院校年度資助計劃」新增資助項目,支持本澳私立高等院校與外地合作高等院校開展「來澳交換/交流生項目」;豐富「葡語學習啟航計劃」學習內容,調升「赴葡升學助學金」的金額,加大中葡雙語複合型人才的培養力度。二0二五/二0二六,共有五所學校增設六個配合澳門「一加四 」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策略的高中職業技術教育課程,包括人工智能信息管理、國際餐旅綜合應用、舞蹈表演專業、音樂表演專業、高端款待及餐飲藝術,以及大健康產業實務。

 《本地學制正規教育課程框架》及「基本學力要求」的規定上延實施至初中教育階段,加強學生的編程及人工智能教育、綜合應用技能教育的課程內容。構建「三維一體」人工智能教育師資培訓體系,提供校本培訓財政支持,促進學校校本化發展,為資訊類教學人員及非資訊類教學人員分別提供培訓機會。澳門科學館聯動社會團體推動人工智能社區通識教育,開展「全齡友好」三階段課程,為長者、一般居民及在職人士分別提供不同程度的AI普及課程。

 對接《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二0二四至二0三0年)》,對《澳門高等教育中長期發展綱要(二0二一至二0三0)》、《非高等教育中長期規劃(二0二一至二0三0)》及《澳門青年政策(二0二一至二0三0)》進行中期評估,檢視各項政策目標及措施的執行情況和成效。二0二五/二0二六學年調升免費教育津貼、學費津貼及回歸教育津貼。推動學校優化財務管理工作,落實《非高等教育不牟利私立學校的會計帳目》的規定,於明年起全面提交經會計師事務所或執業會計師審核的會計帳目及審計報告。開展私立持續教育機構的立法修訂工作,進一步優化一站式准照申請及業務管理系統,提升行政效率。

 配合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及全國第十二屆殘疾人運動會暨第九屆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盛事,推動並鼓勵高等院校學生及非高等教育學校體育與健康科教學人員積極參與志願者工作;開展「活力校園」計劃,透過「校園體育六招」、聯校比賽等措施,支持學校提升學生對體育鍛鍊的興趣和參與度。舉辦「活力心晴-身心健康社區嘉年華」等親職教育下沉社區推廣活動,以及在家長會骨幹培訓中增加心理健康相關的主題課程,提升家長對子女身心健康的關注,發揮家庭保護作用。持續深化學生輔導服務的配置及工作,增加輔導團隊人員配置,推出二十四小時網上諮詢平台。推動高等院校、學校完善各項防災預案,定期視察校園與宿舍環境及消防設備的維護,加強學生及教職人員的安全意識及應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