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花點點、綠樹搖曳……藍天白雲映襯下,站在觀景台向下看去,東西長6.6公里,南北寬2.2公里,垂直深度為420米的撫順西露天礦礦坑,正逐漸被大片的植被和花海覆蓋,如同「綠毯」一般鋪展開來。
撫順曾被譽為「中國煤都」,撫順煤田煤炭總產量曾一度佔全國的1/11。「大鵬扶搖上青天,只瞰煤海半個邊」,這句詩成為當年撫順煤田的生動寫照。撫順西露天礦位於撫順市區西南部,渾河南岸,千台山北麓,開採於1901年,已有124年歷史。
然而,長期的開採也為這個城市留下了一個坑口面積超過10平方公里的巨大礦坑,帶來了土地荒蕪、山體裸露、生態失衡等一系列環境問題。2019年6月,撫順西露天礦正式退煤閉坑,由採轉治。如何對遺留的巨大「礦坑」進行修復,成為擺在撫礦人面前的一道難題。
乘車沿著坑下道路盤旋而下,便來到礦坑的生態修復區。筆者看到,作業機車往來行駛,推土機、電鎬、鏟車正緊張工作。在茂密的樹叢裡,戴著帽子的工人穿梭其中,一邊清理樹叢中的枯葉,一邊修整植物。
礦坑治理是世界性難題,沒有成熟的經驗可以複製。遼寧西露天生態環境公司黨委副書記張震宇說:「我們把安全擺在礦坑綜合治理的核心地位。因地制宜優化治理工藝,實施回填壓腳、削坡減重、疏幹排水、生態修復等工程,有序推進礦山治理工作。」
在礦坑施工現場的中心作業區,一條鐵路線路格外醒目。經由這條鐵路,將由撫順東露天礦生產出的渣土及富含營養物質的種植用土,依次補充到西露天礦礦坑內,並通過相應的物理或化學措施對土壤進行育肥。「這不僅解決了礦坑內土壤貧瘠、苗木成活率低的問題,更合理消納了生產廢棄渣土,實現了資源的合理化運用。」張震宇說。
漸漸地,昔日寸草不生的露天礦坑周圍,數萬棵刺槐、皂角、水曲柳等植被隨山就勢紮下了根。遼寧西露天生態環境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肖平說,自工程實施以來,西露天礦及周邊地區環境得到有效恢復,土壤環境質量全面提升,植被覆蓋度顯著增加,目前已累計栽植苗木407萬株,完成復綠面積12240畝,佔礦坑總面積的70%以上。
礦山披綠,綜合治理後的西露天礦也成為城市新景觀。西露天礦旁,佔地3萬平方米的撫順煤礦博物館,3層展廳生動再現了撫順煤礦百年發展歷程。走出博物館,步入東側的觀景台,放眼望去,一排排樹木鬱鬱蔥蔥,點上成景、線上成林、面上成蔭的「煤海綠洲」正煥發勃勃生機。
「天藍了,鳥多了。」撫順市民朱成浩家就住在礦區附近,「以前礦區周圍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現在綠樹成蔭、鳥語花香,我經常來這裡散步。」
據肖平介紹,未來遼寧西露天生態環境公司將按照「生態恢復、綠色礦山、景觀提升、文化弘揚、產業導入」的治理模式,逐步打造綠色賦能、生態涵養、紅色文旅、文化創意、休閒娛樂為一體的低碳綠色轉型示範區,讓撫順市民享受更多生態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