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檔案室)且聽「詩」吟看古蜀  蟲不語

今年早些時候,逾百件來自三星堆與金沙遺址的精品文物,驚艷亮相橫琴文化藝術中心,觀者眾,週末更一票難約。得益於「一會展兩地」模式,澳門美高梅博物館亦推出對應數字展,以科技力量讓更多人體驗古蜀文明的魅力。

如今,成都作家何大江新書《成都風物詩記(中英文版)》橫空出世。作者以詩為引,由二十件文物古跡細處切入,着墨於縱橫兩大維度之間,揮毫出「釀在詩裏的成都風物全景史」。該書絕非純學術類史料的堆砌,而是在詩之飄逸與科幻思維之新奇下,將三千年城市記憶化作血肉豐滿的命運圖景,讀來甚為輕鬆。

作者乃何許人也?從簡介中一句「他是未來世界派往古蜀國臥底的掃地僧」可窺見一斑。作為資深媒體前輩,何大江創作過暢銷科幻小說《超能腦波》,亦憑短篇小說《三星堆》斬獲第八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科幻電影創意獎;作為文史愛好者,他深耕地方史研究,閒餘時還會通過視頻號娓娓講述「僰人懸棺」「江口沉銀」「前蜀皇帝王建」「袍哥文化」……深入研究後帶着觀點的口述歷史,通俗易懂且風趣幽默,加上諸如「刨了皇帝的祖墳」「至少弄死了明朝的三個王」等資格(正宗)四川話,聽來格外親切。

「君不見益州城西門,陌上石筍雙高蹲。古來相傳是海眼,苔蘚蝕盡波濤痕。」全書由杜甫《石筍行》開篇,兩根彼時立於成都街頭的巨大石筍,被形容像《阿凡達》中哈利路亞山的微縮景觀,更冠以科幻視角下的巨大沉默物(BDO,指巨大、神秘,擁有不可思議力量之物體,通常非人類製造),讓本以為會有些枯燥的史料瞬間鮮活起來。繼續翻閱,猶如推開古蜀歷史沉重的大門:青銅大立人、三星堆金杖、成漢俑、望叢祠、文翁石室逐一呈現;分享了萬里橋、大慈寺、合江亭、安順廊橋背後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更有極具代表性的永陵傳奇、蜀王城舊事,以及成都水系詳解,整本讀下來酣暢淋漓、意猶未盡。

除通過文字再現古蜀文化,何大江還拍攝短視頻分享他所研究的成都歷史,大眾最熟悉的話題之一,莫過於「江口沉銀」。「石龍對石虎,金銀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盡成都府。」明末一首童謠,被視為尋找張獻忠江口沉銀寶藏之「尋銀訣」,流傳甚廣。在何大江的講解中,成都還流傳過另一首相似度極高的童謠,不過「藏寶地標」變成了「石牛對石鼓」。他表示,兩首童謠無論從時間還是空間來說並非一件事,若非要分別起名的話,那便是「江口沉銀」與「錦江淘寶」,但這兩件事之間的聯繫非常緊密——主人公都是張獻忠,涉及的金銀財寶可能也是同一筆,神奇的是兩處「藏寶地標」竟然都真實存在!其中,「石龍與石虎」在彭山江口古鎮錦江匯入岷江處的岸邊,「石牛與石鼓」則在成都市區九眼橋附近的錦江邊,兩地相距六十公里左右。

考證歷史,是極其嚴謹且繁瑣之事,有多種論證方式。在何大江看來,「成都,是無詩不歡的城市。在這裏,詩是土壤的溫度、空氣的味道、水波的瀲灔,人的七情六慾……」於是,他在創作本書時選擇「以詩證史,詩史互證」的方式,傳遞歷史的詩意。

於讀者而言,週末閒餘能手捧一紙清香,靜享閱讀時光亦是美事一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