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覺終宵碧,榕垂萬古青。美麗的澳門,從古至今一直為人稱頌,特別是1999年回歸祖國懷抱以來,經濟民生、社會事業等各項發展蒸蒸日上,展現了「一國兩制、澳人治澳」的強大生機活力,給予西方世界有力的回擊。在這片充滿魅力和生機的土地上,幾座大橋如巨龍般橫跨伶仃洋,不僅是讓世人驚嘆的絕美建築,更是連接澳門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的重要紐帶,為新征程上澳門的騰飛插上了有力的翅膀。港珠澳大橋更是世紀工程、建築奇跡。一座橋樑,內融科技工藝,匠心保駕;外呈美學理念,極致護航。四島三橋,美輪美奐;一遂兩通,若隱若現,被鐫刻在世界橋樑建築史,成為最為璀璨的一顆明珠。
一直以來,澳門以其豐富的歷史遺跡、繁華的娛樂業和獨特的美食文化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客。然而,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交通問題曾一度成為制約澳門發展的瓶頸。因此,澳門人對於橋,有著極大的偏愛和深厚的情感。從澳氹大橋到友誼大橋,幾座大橋的建成,為澳門的發展搭建了媒介。在這些大橋建成之前,人們只能依靠渡輪等方式往來於兩地,不僅耗時較長,而且受天氣等因素的影響較大。幾座大橋的建成通行,極大地縮短了澳門半島與氹仔島之間的通行時間,使得人員和物資的流通更加便捷,促進了澳門經濟的快速發展。它們為澳門的旅遊業、商業和服務業的繁榮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讓澳門的各個區域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共同鑄就了澳門曾經的輝煌。
進入新時代,搭乘深化改革開放的春風,統籌大灣區整體發展,黨中央決定建設港珠澳大橋,千位中外專家,數萬名建設大軍,歷經幾載艱辛奮鬥,攻克無數難關險關,創造百餘項發明專利,吹沙填海、沉管通隧,每一根柱樑,每一段隧道都是智慧的結晶,都是華夏兒女向著中華民族覆興邁進的堅定步伐。五十五公里的大橋,不僅將三地緊密連接在一起,更是新時代國家強盛的寫照。
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重要的經濟增長極,而港珠澳大橋則是連接大灣區內各個城市的重要樞紐。它的建成,對於促進區域融合發揮了重要作用。澳門作為大灣區的重要成員之一,通過港珠澳大橋與其他城市緊密相連,實現了人員、物資、金融和信息的快速流通,有利於打破區域壁壘,促進區域內的資源優化配置和產業協同發展。大橋的建成和通車,加強了澳門與香港和內地的經濟聯繫,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購物天堂,與澳門的距離更近了,兩地可以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同時,大橋也為澳門的企業提供了更廣闊的市場和發展空間,它們可以更加便捷地與香港和內地的企業開展商務合作,拓展業務範圍。以橋為媒,澳門可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聯同其他城市共同打造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級城市群。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勉勵新時代的青年要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懷抱夢想又腳踏實地,敢想敢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鬥的新時代好青年。這是時代對青年新要求。中國夢是歷史的、現實的、未來的,更是我們的。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是我們難得的人生際遇,更是我們責無旁貸的歷史使命。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學子,港珠澳大橋也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它告訴我們,只要有夢想、有勇氣、有智慧,就能夠克服一切困難,實現自己的目標。我們應緊跟時代、肩負使命,加強全方位學習思考和實踐,不斷豐富完善自身知識儲備,積蓄奮勇前進的動能和力量。要涵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新時代青年的家國情懷、世界眼光、時代精神展現責任與擔當,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