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公廟是康真君廟的簡稱與俗稱,所供奉的是宋代愛國將領康保裔。在百度上輸入「康公廟」,首先跳出來的便是澳門十月初五街上的康真君廟。可能澳門的這座廟宇名氣大,再加上康公廟並不普遍,屬於小眾廟宇,故十月初五街上的康公廟就分外突出。據說廣州也有。而在江西臨川,每年農曆七月時,都舉辦康公廟會,主要活動項目是抬康公菩薩巡遊。但臨川供奉的康公卻不是康保裔,而是南北朝著名詩人謝靈運。謝靈運因戰功,曾被封為康樂公。
其實,澳門還不止一座康公廟,在美副將大馬路,也就是觀音堂(即普濟禪院)的旁邊,還有一座康真君廟。只是建築規模要比十月初五街上的小些,供奉的神祇也更少,裏邊的陳設也更簡單。自然,名氣也就小。許多人一提到澳門的康公廟,都是以為專指十月初五街上的那座。
地域窄狹的澳門,竟然有兩座康公廟,可見康公信仰在澳門一帶,至少以前吧,還是一定的市場。
鄰埠珠海也曾有康公廟,據相關資料顯示,位於吉大村。但在吉大舊村改造的過程中,被一拆了之。相關部門也曾規劃異地重建,但二十年過去了,吉大康公廟僅剩幾塊條石,被堆放在梅溪牌坊,日曬風吹雨淋。其中一塊山門條石上「康真君廟」字跡日見模糊。
珠海很多舊村落的廟宇,都在舊村改造時被拆得空空蕩蕩。拆的時候,有關部門信誓旦旦,要異地集中重建,但拆完也就達到目的。所謂的諾言,只不過是當時的一張空頭支票。
一個地域的廟宇,哪怕是很小的村落,不怎麼起眼的廟宇,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映刻出村落的歷史,以及村民的信俗。這些地域歷史的活化石,如果都毫不珍惜,都一拆了之,那就太可惜了,甚至是太可怕了。
澳門觀音堂旁邊的康公廟,政府曾計劃從祐漢新修一條馬路連接美副將大馬路,要把康公廟遷移,但在許多有識之士的反對下,計劃不了了之。這是澳門值得慶幸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