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日本人墓地公園(上)  圖文/平川

 這次要帶大家去遊走的新加坡地方,是一個有著130多年歷史,在1987年刊憲成為紀念公園的全東南亞最大的日本人墓地公園。它位於新加坡一個高級的私人住宅區之內,佔地約有7公頃,內有墳墓910座,其中「南洋姊」的墳墓就佔了不少。何謂「南洋姊」?南洋姊就是早期在新加坡當妓女的日本女子。大家如果有看過1974年拍攝的日本電影《望鄉》,又名《山打根八號娼館》,就會知道葬在墓園裡的南洋姊的悲慘史實。

 那天我與友人來到日本墓地公園,從正門走進去,地藏王菩薩的六名使者雕像,便立即出現在眼前,接下來便看到一尊被高放著的地藏王菩薩雕像。地藏王菩薩是日本居民的守護神,而祂也是一位憐憫地獄眾生的神明。祂的宏願是「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據說地藏王菩薩可以到天上、人間和陰間去救人,而祂甚至可以到六道裡去拯救眾生。所以,日本人相信在墓園裡放置地藏王菩薩像,除了可以拯救南洋姊外,也可以拯救在新加坡戰死,或因犯下戰爭罪行而被處死的日軍,好使逝者可以得到往生。

 日本墓園看來並不陰森,反而給人一種幽靜和安祥的感覺。園內有多座拱門造型的花架,上面都種植著繁茂的粉紅色九重葛。園內每一座墓碑,都是朝向西方,而不是日本所在的東方,相信這是希望地藏王菩薩,可以引領他們早登西方極樂淨土吧!

 19世紀後期,正值明治維新之際,那時日本國力仍未如二戰時期的強盛,大多數人民的生活依然窮困,特別是農村地區。反之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當時因受英國殖民統治,前者以轉口貿易為主,而後者則主力以出產橡膠和錫礦,相較於日本,就繁榮得多,因此日本南部的長崎縣與熊本縣,便有大量女子為著賺錢維持家鄉生計,自願賣身到南洋工作。這些女子大部份是被仲介(即人肉販子)騙說到新加坡從事旅館工作,實際上就是到新加坡從事性服務,其中也有少部份是出於自願的,不過無論她們是如何跳進火坑,結果也是受盡剥削和摧殘的。

 漂洋過海來到新加坡當娼的日本女子,被當地人稱為南洋姊。1877年,當時的新加坡只有兩間日本妓院,到了1904年,就發展到100多間日本妓院了,在裡面工作的日本女子,就差不多有700多人。那時候寄回日本的外匯,南洋姊的匯款成了第三大經濟支柱,僅次於絲綢和煤炭,這也加速了當時日本的現代化發展,可以說,她們是明治維新的一大功臣。

 明治維新後,日本的經濟突飛猛進,大正九年,即1920年,日本以國恥為由,禁止女性到南洋工作,所以大多數在南洋的日本女子,都不願回到家鄉,因為她們從事的行業,在日本社會不被接受,回國會被歧視,惟她們的功勞,卻很少被提及。

 到了1930年,日本經濟面臨大蕭條,是個內憂外患,貧困潦倒的年代,日本境內民不聊生,數以萬計的日本人被輸出到夏威夷、關島、美洲、婆羅洲、蘇門答臘和澳洲等地去當客工,那時候,日本女子又成為拯救民族經濟的工具,她們被拐賣到南洋賺取外匯,可惜地位依然不被重視。二戰時期,除了原來留在新加坡的南洋姊,還增加了隨軍隊而來的軍妓,這使到那時候從事性服務的日本婦女,人數達到了高峰。然而,在日本戰敗投降之後,這些南洋姊的處境卻十分尷尬,畢竟她們的祖國曾經佔領過新加坡,並為當地人帶來苦難。不過,無論如何,最後英國殖民政府還是決定把所有日本人遣返日本。◇(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