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都市人,一個月內總不免有幾次到美式快餐店用餐,談不上美味,但至少吃出預期。這些快餐店最大的特色就是「標準化」,預期管理是經濟學的其中一門學科,我們的快樂很多時候來自於對結果的預期,超出預期會有特別高的快樂感,反之亦然。這種心理機制早已滲透現代生活的各個層面,從外賣平台按評級篩選餐廳,反覆查看食客評價,我們正在用數據化的預期管理系統,構建屬於這個時代的風險迴避機制。
澳門第一間麥當勞就在水坑尾,當時消費算高,在一九九零年代,這家閃着金黃拱門的餐廳不只是食肆,更是某種圖騰。當茶餐廳端出參差品質的碟頭飯時,麥當勞用恆溫油炸出的薯條和統一大小的漢堡肉餅,為消費者營造出可量化的安全感。當時人們支付的不僅是食物價格,更是對「與世界同步」的溢價。
時移世易,現今澳門其他食店的套餐價格早已追上美式快餐,而麥當勞也且未見品質提升,為何顧客依然絡繹不絕?這背後是套精妙的預期平衡公式:茶餐廳的乾炒牛河可能在驚艷與災難間擺盪,麥當勞的漢堡永遠落在六十至七十五分的區間。打工仔與其花四十分鐘排隊等候「可能有驚喜」的街坊店,不如用十分鐘完成標準化消費。現代人計算的不只是金錢成本,更在為不確定結果購買「情緒保險」。在高度緊繃的工作節奏中,與其冒着吃到劣質午餐影響下午效率的風險,不如用可預測的平庸換取穩定的生產力。
當將麥當勞作為參照分數六十分時,永遠就不高不低;但若某茶餐廳長期維持八十分水準,某天失手便會引發負評。這解釋了為何賭場的米芝蓮餐廳需要持續創新,而快餐店只需維持基本品控,前者在挑戰預期的上限,後者在守護預期的底線。
與其說現代人變得挑剔或將就,不如說我們在資訊爆炸的時代發展出新的風險評估機制。從選擇餐廳到職場規劃,從人際交往到自我實現,我們都在無意識地建立各類「心理安全墊」。生活的成敗從來不是確保所有事情都完美達標,而是讓每個結果都落在可接納的預期計劃之中。
所以千萬不要對方道源的文章有太多期望,正如我都不期望大家看完會點讚留言分享,一定係,除非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