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澳地區,相信大家對清明節這個日子已十分熟悉,同時,大多數人也會在這個日子拜祭先人,除此之外,在古代,清明節的前一日,其實還有一個叫寒食節的日子,掃墓也是後來才出現的活動。由於清明節與寒食節日子極為接近,二者的習俗也漸漸融合,便變成了現在的清明節。
關於寒食節,也稱為禁火節、冷節、禁菸節等等,按網上資料所示,一般指冬至後的第105日,一般在清明節前一天或兩天。後來民間才將其定在清明節前一天,現代廿四節氣則仍使用湯若望《時憲曆》所制定的時間,故清明節在寒食節翌日。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在外流氓,某次他餓昏了,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肉給他吃,保住性命,後來重耳回國後想重賞介子推,可是介子推與母親已隱居山西的綿山,重耳在綿山遍尋不獲,便放火燒山想迫出介子推,結果卻把他們母子也燒死了。重耳十分難過,便命每年此時不得生火,一律吃冷食,他更自己去拜祭介子推,稱為寒食節。也許因為這樣,寒食節會有掃墓及郊遊等安排。也有人說寒食節真正起源,來自古代鑽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在不同季節,會用不同樹木生火,故有改季改火之習俗,每次改火後,要換取新火,新火未至時,會禁止人們生火。
相傳清明節始大約始於周代,一般在每年陽曆4月4日至6日期間,當太陽到達黄經15度時,便是清明之時。由於古人常把寒食節禁火掃墓的活動延續到清明,漸漸地兩個節日便合二為一了。按《香港傳統習俗事典》書內提及,掃墓有兩個儀式,分為培墓及掛紙。前者主要是清掃墓地、除雜草、修復損壞部份,重新描上墓碑旳字,再放上供品拜祭。後都則是把長方形色紙以二至三張作一叠,用小石頭壓在墓碑上及墓旁的后土上,表示這個墳已有人拜祭過。
拜祭時注意事項:一、當天起床洗臉時留意自己臉上有沒有黑氣,如有則表示時運低,不要去掃墓。二、掃墓前最好吃素或不吃東西,表示對先人的尊重。三、先拜后土,再拜祭先人。四、不可跨過墳墓或供品,不能在現場大聲喧嘩。五、不要在現場胡言亂語、亂想事情或指指點點,以免引起現場靈體的不滿。六、不要隨意在現場執起不屬於你的東西帶回家,以免招引靈體跟隨。
最後,由於現在有不少安葬方式,例如火化變為骨灰、海葬、樹葬、花葬等,所以最重要還是你拜祭先人的意圖,一顆尊重的心。◇
相片來源:網上
https://sweetmoonblog.wordpress.com
https://www.facebook.com/MiracleLife.Cheri
https://www.facebook.com/sweetmoonspiritual
https://www.facebook.com/artcheri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