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少時,跟隨父兄到澳門煙花淵藪買醉聽歌,最令我注意的,不是寮口嫂呼喚阿姑:「XX姑,快出來,XX少爺來了……」之聲,而是客人掏出銀元擲下銀盤時那清脆的「叮噹」之聲。
妓寨之所以使用銀盤為承載打水圍(或稱打茶圍)客人賞賜銀兩,並非由於顯示闊綽,而是用作鑒別為「銀元」抑或「銅銀」(銀元中摻以銅質),以免被人譏笑為「白嫖」,其作用亦如現代人使用測試機檢驗銀紙是否為偽鈔。
其實,到我能隨人走馬章臺時,銀元時代已經走到盡頭。由於廣東政治環境特殊,使我有幸趕上銀元列車車尾而已。
經歷過許多朝代,我國都是使用銀兩為基本貨幣,中國產銀並無得天獨厚之處,經過戰亂和他國掠奪(加以一部分富人有藏鏹積習),銀礦枯竭,市面流通的銀兩越來越少,清朝中葉之世,英國人用鴉片煙換走我國的白銀,恰好就在那個時期,西班牙人佔領了富庶的南美洲,而南美卻是產銀福地(尤以墨西哥為然),西班人與葡萄牙人合作,開闢墨西哥與澳門路線,以白銀換取中國的絲綢與瓷器,我國仍能以銀兩為貨幣。以銀元代替元寶。
清朝既亡,袁世凱主政,為了突顯其領導地位,鑄造以其頭像為標記的銀元,在銀幣中,其頭像特大,故而人們稱銀元為「袁大頭」,後來,孫中山先生開府廣東,也鑄銀元,其頭像遠不如袁世凱之大,故人呼之為「孫小頭」,不過,由於出諸真金白銀,兩者都受人歡迎,不以頭之大小而有所愛惡。
北伐成功後,主政者改而發行紙幣,而以白銀為儲蓄金,但廣東主政者為陳濟棠,此人野心勃勃,他拒不承認南京政府發行的紙幣,而另行鑄造銀幣,除了銀元,還有「雙毫」(每元五枚)和「單毫」(每元十枚)等而下之為銅仙,一毫可找二十枚或三十枚,端視市面銅價多少而定。
本來,澳門是葡萄牙佔領地,而澳葡也有自己發行的紙幣,稱為「葡幣」或「西洋紙」,可是,澳門人偏偏不愛使用西洋紙,而偏愛使用銀毫,故而嫖客到福隆新街尋歡,都用銀毫,銀毫擲在妓寨銀盤中「叮噹」一聲,清脆而響亮,顯示:本少爺使的是真金白銀,不需以銅銀騙阿姑幾文可憐錢。
其實,澳門人也歡喜用香港鈔票,因為,那時大英帝國還是龐然大國,財雄氣粗,誰敢看它不起?港紙進入內地,大受歡迎,有人稱之為「港龍」,有人稱之為「鹹龍」,鹹者並非意味英國人鹹濕,而是香港四面環海,海水味鹹,其銀紙矯矯如龍,稱為鹹龍,誰謂不宜?
可是,世事無絕對,誰會想到一九四一年十二月,日軍發動太平洋戰爭,矯矯如龍的大英帝國紙老虎,被日軍打得褲子都輸掉,星加坡,馬來亞和香港全部易手,港幣四元才換日本軍票一元,鹹龍變了鹹蛇,澳葡乘機硬推葡幣(澳門幣前身),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