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地)中國華北鹽鹼地上崛起「新糧倉」 蘇凱洋 白林

 當前,河北省滄州市的冬小麥已進入冬季管理關鍵期,在孟村回族自治縣趙莊子村的鹽鹼地改良實驗田裡,農戶們搶抓晴好天氣對冬小麥進行鎮壓。

 「這個鎮壓過程可以讓土地更結實,促進小麥的次生根生長,後期我們還會根據苗情和天氣情況再安排鎮壓。」趙莊子村村委會副主任趙桐說,通過土地改良、科學管理,村民們曾經「寧荒不種」的鹽鹼地如今也成了「豐收田」。

 鹽鹼地有土地「頑症」之稱,在世界各地廣泛分佈。中國約有15億畝鹽鹼地,其中5億畝具有開發利用潛力。

 近年來,中國持續推動鹽鹼地綜合治理利用,通過科技創新改造鹽鹼地,加強耐鹽鹼良種推廣利用,積極發展深加工產業,讓昔日「十年九不收」的鹽鹼地上崛起「新糧倉」。

 位於華北地區的河北省現有鹽鹼地580多萬畝,其中鹽鹼耕地570多萬畝,主要位於滄州市、唐山市、張家口市等。近年來,河北省以科技創新為基礎,堅持「以地適種」和「以種適地」相結合,因地制宜開發利用鹽鹼地,取得了顯著成效。

 「撒播有機肥,給土壤形成一個有益菌保護層,有利於2025年小麥返青時根系的生長。」在滄州市鹽山縣一處農田裡,農業技術人員馬海龍根據冬小麥的長勢,指導農戶分類播撒不同的有機肥料。

 還有農業技術人員詳細記錄下冬小麥生長數據,以利於精準篩選出提升冬小麥產量與品質的最佳有機肥料,為來年開春大面積施肥做準備。

 據瞭解,滄州市已建成旱鹼麥育種、種植、推廣、加工四個體系,確定了旱鹼麥綠色高產高效技術路徑圖及35項主推技術規程,組建了千餘人的省、市、縣、鄉、村五級推廣隊伍,實現旱鹼麥主推技術市域全覆蓋。

 鹽鹼地綜合治理,關鍵在於分類施策。河北根據地理區位、土壤因素、氣象條件和鹽鹼成因等,劃分出滄州濱海區、唐秦濱海區、壩上內陸鹽鹼區和黑龍港低平原鹽鹼區四大鹽鹼區,分類推動鹽鹼耕地改造提升。

 「通過新建泵站、防滲渠道,增施有機肥及生物菌劑等,我們提升了排淋鹼效率,有效增強了鹽鹼地的地力。」唐山市曹妃甸區五農場副場長劉雙海說,2024年種植的耐鹽水稻,平均畝產718公斤,較2023年上漲了10.5%。

 據悉,唐山目前已有67.3萬畝鹽鹼地建成高標準農田,佔全市鹽鹼地面積的88.5%。得益於此,唐山的鹽鹼地糧食產量逐年穩步提升。

 做好鹽鹼地特色農業大文章,還要探索「以種適地」。目前,河北省從100多個耐鹽鹼作物品種中,篩選出適宜河北播種的旱鹼麥品種、耐鹽水稻品種、耐鹽鹼高粱品種、耐鹽鹼雜糧品種等,進行重點繁育推廣。同時,加速耐鹽鹼種質資源鑒定平台建設,2024年已對國內外上千份種質材料進行不同生長期的鑒定,不斷開展耐鹽鹼突破性種源和新品種攻關。

 「我們篩選並分區推廣了25個耐鹽鹼品種,11個旱鹼麥新品係進入省級品種審定程序,新審定了滄麥16、滄麥17、滄麥18等適宜鹽鹼地種植的品種,適宜品種開發推廣取得實效。」河北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孫晨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