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檔案室)四立、二至與二分  洛洛

天地四季循環,難言終始。故云:夏至一陰起,冬至一陽起。

而「太極雙魚圖」中,在陰、陽二氣消長來說,其實是冬、夏季節的體現;在生、殺二節而言,則為春、秋的彰顯。

一歲「廿四節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中有:二至(夏至、冬至);二分(春分、秋分);加上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構成年中八個重要節氣,它們凸顯了「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四季的特性。

而廿四節氣剔除這八節氣(24-8=16),其他十六節氣便是:雨水、驚蟄、清明、穀雨、小滿、芒種、小暑、大暑、處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它們有揭示天氣現象、也有指導農耕作息的傳統智慧。

這「四立、二分與二至」和地球八個對應方位有着一定‌關係。

如:‌東北—立春‌:立春標誌着春天的開始,對應東北方位。

‌正東—春分‌:春分表示春季的中點,對應正東方位。

東南—立夏‌:立夏標誌着夏天的開始,對應東南方位。

正南—夏至‌:夏至表示夏季的中點,對應正南方位。

‌西南—立秋‌:立秋標誌着秋天的開始,對應西南方位。

正西—秋分‌:秋分表示秋季的中點,對應正西方位。

‌西北—立冬‌:立冬標誌着冬天的開始,對應西北方位。

正北—冬至‌:冬至表示冬季的中點,對應正北方位。

這些方位和節氣的對應關係反映了中國古代時間、空間變化;空間、時間化的特徵,也體現了時空一體化的哲學思想。

不少人有這誤解:「夏至」、「冬至」乃夏天、冬天來臨而至,其實恰恰相反,是兩季(陽熱、陰寒)的終結,是開啟另一季之始,故云:夏至一陰起,冬至一陽起。

「四立、二分與二至」除標示四季,還有一歲中的「陰、陽」,即寒、熱的更易關係。前言述:夏至一陰起,冬至一陽起。大家日常過春節新年,以農曆大年初一為始(但「立春」非一定同一天,有早有遲),古代也曾有過以「立春」為新歲之始。但真正用「寒、熱」作冬、夏之分,乃應用「冬至、夏至」兩節氣作兩季終結(注意:「至」不是「來至」的意思,此乃「終結」之表示。「至」,有「極至、結束」的釋義)。故如前云:「冬至」一陽起,「夏至」一陰起。既有「冬、夏」之分,那「春、秋」又是何意?春、秋只是「冬、夏」之間的過渡階段,因「春回大地、秋風肅殺」也各自表述了大自然的另二種天氣形態、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