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生活誌)當我感到遺忘時   甘遠來

人是善忘的動物。讀大學時在北京生活,衣食住行全都倚仗手機和無感支付。

先說衣,夏季和禦寒衣物大都是網上購來,直接包郵送達校園西門附近的「近鄰寶」(相當於免費的快遞取件集中點),便利得讓我每每到商場閒逛時都覺得實體服裝店還有沒有存在之必要。

二說食,校園內有食堂,雖不是人間第一滋味,但也足以「醫肚」。如果想打打牙祭,在小紅書等社交媒體一搜,便推薦我許多食店,雖然大多是「一試無妨,再試驚惶」的店家,但人嘛,總是圖一個新鮮的快感。

三說住,住就住在學校的宿舍,一年的費用只要一千多元人民幣,在寸金難買寸土的北三環地帶能有這小床的待遇,算是不虛此生了。但常言道「一分錢,一分貨」,據聞逢五逢十的校慶,老學長回母校看看時,熱切地指着宿舍樓說:「和我當年住的一模一樣。」不想住宿舍的,在租房軟件上聯絡房主,不用幾天便交易完成,也能「拎包入住」(亦即是粵語中的「齊租」)。

四說行,北京出行方便,出遠門可以在網約平台約車,花費不過幾十元,遠比小城的的士要划算;學校附近也有地鐵站,四通八達,可惜我總浪擲光陰,大概也是無法「集郵」北京地鐵全線路了;倘若是到學校周邊的商場吃個飯,直接用手機掃一掃到處都是的小綠、小黃、小藍——共享單車,踩個幾分鐘就到了。若是迷路了,打開地圖定位,導航——準沒錯的!

衣食住行,樣樣離不開網絡和手機,說是新時代裏的「第二大腦」和「第二心臟」一點也不為過。但如今離開了校園,回到了南國小城,大數據將我北京的痕跡全部抹去,社交媒體完全不給我推送北京的人、事、物。(Z世代小傳‧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