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集《未來與我》可以稱作為《黑鏡》的泰國版,包括四個分別圍繞性別認同、宗教、性愛和環境資源為主題、以未來世界為時空背景的虛構故事,當中都是預想科技的發展如人工智慧、複製生命、機械人在達到某個成熟的階段後,可能為人類、為社會引發的矛盾和轉變,而且全都是無可避免的。《未來與我》的視覺效果和演員的成熟表現是令人驚艷的,也顯示出泰國的影視娛樂製作已經達某個高指標水平。令人感到玩味的是,各個主題故事在創作理念的背後,它預設的觀眾群、乃至想要觸及的核心衝突,無一不顯得進取和具前瞻性,當中的《信仰科技》教筆者感受尤甚。
科創公司創辦人尼歐開發了名為「Ultra」的人工智慧系統,它集合了所有宗教經書典藏並作為系統的訓練材料,用家在日常生活的行為如果能被系統判別屬於善行的時候,便會被給予「積分」獎賞,這些積分可以在現實生活的衣食住行被使用,也就是實際支付金錢的替換。由於不需要額外對某項工作付出勞力和完成,只需要幫助貧苦大眾便能得到積分,使得人們都趨之若騖,只是這種為了透過累積積分來應付日常生活所需,人們的善行變得具有目的性而非出自心靈本質,也導致傳統的寺廟和僧侶的精神導向不再受到重視。
其實尼歐創造「Ultra」的原意也非要摧毀宗教,只是童年時父母被行為不良僧侶欺騙了所有的財產,包括對宗教的信任,最後走投無路放火自焚。倖存的尼歐在此衝擊下,對僧侶完全失去信任,因此便立志透過人工智慧,最終消滅僧侶的存在。與此同時,原是科技工程師的僧侶阿涅克對此甚表不滿,於是開發了另一套人工智能系統「i佛陀」,透過收集現世寺廟僧侶、大師們的人生經歷和生活智慧,為用家提供生活上的各種靈性引導,實行以人類的經驗抗衡人工智慧的資料分析結果,而且非常受到人民歡迎。可惜「i佛陀」不久便陸續收到投訴,指系統拋出了嚴重的德道錯誤資訊,原來寺廟住持在成為僧侶之初也曾有不穩定的過去,而這份潛在的記憶也同被記錄在系統中,最終被複雜多變的外界訊息引發出來。事件結果令「i佛陀」完全垮下來了,阿涅克也重新思考著科技和宗教信仰的關係──當人們都將信仰依附在經書、僧侶或是佛陀資料記錄時,甚至想要藉著強大的人工智慧來設定人生的風向標,可是卻忘記了事物的本質和當下的重要性,究竟人之所以要行善積德,原因為何?
《未來與我》的「我」,目標當然是熒光幕前觀看影集的觀眾,但更多是指向在泰國民眾。宗教、性別認同、性愛和環境資源所涉及的人與事,在泰國都有著它獨特的理解和意識形態,在一般旅客的心目中,泰國是一個以佛立國、僧侶享有崇高地位、娛樂玩意眾多、民眾對風月場所和跨性別人士視作尋常、生活環境仍是貧富懸殊,而這些對於泰國民眾來說,隨著社會和科技的發展,的確已經出現了具衝擊性的變化。製作團隊藉著未來世界的虛構性,實實在在地點出了發展與傳統、與生活的憂慮──信仰對於國民仍是至高無尚的歸依嗎?愛的存在是否應該繼續被規範在異性之間、縱使性別的決定並不由得各人自處?筆者更是欣賞創作人的勇氣和社會的包容程度,藝術的存在具有它必要的革新使命,它不只記錄人類的精彩時刻,也包括了自省、發展和進步等多方面的呈現,縱觀華文地區以外的國家如日本、韓國、泰國的影視文化娛樂作品,其發展迅速而且作品成熟多樣,都是因為創作人能夠在廣闊的創作空間內盡情發揮。相比起港澳仍是沉浸在往昔的光輝歲月,或是不停地受著社會氣氛而製作配合式的作品,最終只會迷失在票房導向的商業生態環境中,而城市的風光將不會被得到記錄,人文精神也只會繼續停留在某個被讚許的節眼上,在欠缺批判的客觀氛圍下,永遠停滯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