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火勢迅速蔓延元兇是未符標塑料網及發泡膠形成「煙囪效應」 港警拘維修公司三人涉誤殺

 【香港中通社十一月二十七日電】(記者梁嘉軒)香港大埔一住宅區二十六日發生五級大火,截至二十七日清晨六時,死亡人數增至八十三人。香港警方二十七日凌晨拘捕三名本地男子,涉嫌誤殺,他們是負責屋苑大廈維修的工程公司負責人,包括兩名董事及一名工程顧問。

 警方表示,除了消防處發現建築物外牆安裝的保護網、保護膜、防水帆布及塑膠布等,懷疑未符合防火標準之外,警方發現未被波及的大廈每層電梯大堂窗戶外都被泡沫塑膠包封。泡沫塑膠是非常易燃物品,有機會加速火勢蔓延,不排除是導致火警迅速蔓延的原因。

 三名男子目前正被扣查。警方初步調查,有理由相信負責人嚴重疏忽引致意外,導致重大傷亡。

 居民王先生告訴記者,工程公司用泡沫塑膠包著家裡窗戶,防止打碎。也有居民表示那是封空調的位置。

 記者在火災現場看見,未被波及的單位窗戶仍有上述白色疑似泡沫膠板。同時在現場發現不少已經熏黑的砂紙,部份砂紙混著水泥。

 【香港中通社十一月二十七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 崔喆)二十六日下午,香港大埔宏福苑發生五級火警。香港消防處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火災已造成八十三人遇難,其中包括一名殉職消防員。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特區政府高度重視本次火災,目前首要工作是撲滅火情及救助傷者。現場火情已基本受控。

 香港理工大學建築環境與能源工程學系副教授、智慧消防與城市韌性研究中心副主任黃鑫炎接受香港中通社採訪時表示,此次火災失控原因或並非建築內部問題,而在於包裹樓體的竹棚、塑料網等外部易燃物與天氣乾燥等多重因素疊加所致。他坦言,此類立體火災全球消防界都難有效遏制,這場悲劇需引起全社會反思。

 為何此次火勢蔓延如此之快?黃鑫炎指出,宏福苑是典型的香港公營房屋設計,十字形交叉處是狹窄的光井。「從視頻看,最初著火的地方很可能就在光井位置,只要一點著就會形成『煙囪效應』。熱煙在狹小且垂直的空間中快速上升,把下面的冷空氣也吸進來,火勢很快從底部躥升到頂部。」

 此次火災屬於建築外牆火災。黃鑫炎認為,最重要的因素是建築外面存在竹棚和塑料網等可燃物。近日香港天氣乾燥,發生點火概率高,同時竹子也更加易燃。另外,警方透露,另有一座未波及的大廈每層電梯大堂窗外都有發泡膠包封,可能加速火勢蔓延。

 「總體而言,此次火災與建築本身無關,其消防設計沒有任何問題;四十多年裡沒發生任何重大火災,恰恰在翻新維修時,在樓體外表裝了可燃材料。樓與樓的間距較小,樓外又包了腳手架(棚架),進一步減少了樓間距,增加了其他樓宇被點燃的風險。」黃鑫炎說。

 談到具體現場撲救環節,黃鑫炎指出,由於防護網的遮擋,從外部很難判斷樓內燃燒情況,給撲救增加了難度。同時,因為著火處是高樓,所以消防水槍水柱難以達到頂層,最多只能到中間段,且噴水主要目的為給建築降溫,防止發生坍塌,不單純是滅火。「當時滅火可能存在很大風險──如果你對著某個著火的房間沖水,可能會把房間裡的煙和火進一步推向建築內部,影響內部人員疏散。」

 為何不用無人機等先進技術滅火?黃鑫炎表示,目前無人機滅火還停留在實驗室階段,實際應用基本不太可能,且此次火情嚴重,樓體又受腳手架阻擋,新技術不太可能適用。

 目前火勢漸弱,但仍有逾二百人失聯,且老人佔比非常高,因此搜救仍是首要任務。黃鑫炎推測,建築內部可燃物接近燃燒殆盡,但可能仍有殘留的「陰燃」,並會釋放出毒氣,所以環境遠非絕對安全,消防員仍需穿戴全套防護設備進入樓體搜救,同時處理零星火情。

 黃鑫炎說,「對於這種嚴重火災的事故調查,可能要花費數年時間。這不是單純的事故認定,本質上要喚起全社會的思考。」

 工程涉三億三千萬元全額,廉署就可能涉貪展開調查

 【香港中通社十一月二十七日電】香港廉政公署二十七日表示,由於大埔宏福苑火災事件涉及重大公眾利益,廉署成立專案小組,就宏福苑大維修工程可能涉及貪污展開全面調查。

 香港大埔區正進行大型維修工程的宏福苑二十六日發生五級大火致多人死傷,懷疑是建築外牆安裝物料未符合防火標準。警方二十七日以涉嫌誤殺拘捕三人,均為有關工程公司負責人。

 據警方公佈,消防處發現建築物外牆安裝的保護網、保護膜、防水帆布及塑膠布等,懷疑未符合防火標準;警方亦發現,未被波及的大廈每層電梯大堂窗戶外都被泡沫塑膠包封,有機會加速火勢蔓延。

 翻查過往報道,宏福苑正進行耗資三點三億港元的外牆維修工程,每戶需負擔十六萬至十八萬港元不等。

 廉政公署向宏福苑火災遇難者致以深切哀悼,並向遇難者家屬、傷者及受災者表示慰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