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長沙十一月二十二日電】(張雪盈)《低空基礎設施發展研究報告(二0二五)》二十二日在長沙發佈。報告稱,未來五年是低空基礎設施建設的戰略機遇期,應加快建設廣覆蓋、高韌性、高效率、低成本的現代低空基礎設施體系。
該報告由中國信息協會低空經濟分會組織編寫,系中國首部系統聚焦低空基礎設施發展的綜合性研究報告。
報告指出,聚焦無人機系統安全管理、身份識別和地理圍欄等關鍵技術領域,中國初步形成了一套支撐產業安全、規範發展的標準群,為產業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報告稱,據不完全統計,二0二五年,中國三十個省份將低空經濟相關內容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出台三百多份低空經濟專項規劃、三年行動方案、扶持政策等文件,鼓勵加快發展低空經濟。
面向「十五五」乃至更長遠時期,報告預測了空域管理從粗放低效走向精細質效,基礎設施體系從孤立試點走向國家統一框架下的三級聯動,起降設施從專用稀缺走向公共化、網絡化和融合化,技術支撐從分離技術走向空天地海一體化智能融合,標準與規制從滯後碎片化走向前瞻統一與體系化等低空基礎設施發展八大趨勢。
報告提出,目前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團體標準存在明顯區別,在低空數字底座、空域管理、設施建設等方面缺乏統一規範,導致各地低空基礎設施規劃和建設存在明顯的「碎片化現象」,成為制約低空基礎設施協調發展的核心瓶頸。
報告建議,根據本地低空經濟發展需求和應用場景,規劃建設通信、導航、監視、氣象、算力、安防等設施,並與政府相關信息化平台實現互聯互通,服務當地城市治理與產業發展;同時集成利用衛星導航、物聯網、AI算法、實景三維數字孿生等技術,確保各系統互聯互通,避免重複建設和資源浪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