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東講西)學校供餐安全重於一切 明俐
學校供餐向來是家長關心的焦點,除了口味單調、口感不佳的常見投訴,食品安全更是不容妥協的底線。近日澳門兩所學校學生食用供餐飯盒後集體出現胃腸不適,再次將學校供餐安全問題推向大眾視野,也讓公眾對校園膳食供應的監管與品質產生質疑。
據市政署與衛生局通報,此次集體不適事件初步涉及三十八名學生,分別來自教業中學國際部小學部、利瑪竇中學附屬小學暨幼稚園。這些學生均在十一月四日中午進食了由某加工廠供應的午膳飯盒,此後陸續出現腹痛、腹瀉等症狀。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患者發病前七十二小時內有多次學校共進午餐史,結合進食紀錄、潛伏期和症狀特徵,事件大概率由細菌性病原體引起。
事件發生後,市政署已即時對涉事供應商採取預防控制措施,勒令其停止生產及供應即食熱餐。目前相關部門正持續跟進調查,若查實違反《食品安全法》,將依法作出檢控,相關進展也牽動着眾多家長的心。
事發當日,網絡上已有家長質疑事件是否被即時通報。事實上,食品安全事件從來無法掩蓋,學生就醫時醫生都會詢問飲食史,相關資訊會及時通報給監管部門。但家長的焦慮不無道理,長期以來,學校供餐不僅存在口味單調、烹調手法一成不變的問題,部分餐食為追求「安全」而犧牲口感與多樣性,早已備受詬病。此次食品安全問題的爆發,更說明供餐環節的風險防控遠未到位。
學校供餐關係到數千名學生的健康,供應商不能只顧成本而忽視品質,監管部門更需強化日常檢查與動態監管,杜絕類似事件重演。希望此次事件能成為校園供餐改革的契機,不僅要嚴查涉事企業、追根溯源,更要建立更嚴格的供應商准入機制與常態化監管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