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9月中國海事法院 累計收案63.8萬件

 【中新社北京10月26日電】(記者謝雁冰 張素)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海事審判工作情況的報告26日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報告稱,截至今年9月,中國海事法院累計收案63.8萬件。

 根據1984年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決定,中國設立第一批海事法院。「先後建立11個跨行政區域管轄的海事法院及42個派出法庭」,報告稱,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海事審判體系最完善、案件數量最多、案件類型最豐富的國家。

 報告顯示,40多年來海事審判案件數量大幅增長、類型不斷拓展。年收案量從1984年的18件增至2024年的3.44萬件,截至2025年9月,累計收案63.8萬件,標的額逾4.5萬億元人民幣。受理案件範圍從18項增至108項,從受理海上貿易航運相關糾紛為主,拓展至海洋開發利用、海洋環境保護、港口碼頭建設、海洋特色文旅等新興領域,特別是涉海上風電、海洋牧場等海洋經濟新業態糾紛快速增加。

 報告稱,中國海事司法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累計受理涉外海事案件8.8萬件,涉及146個國家和地區,越來越多外國當事人在所涉爭議與中國沒有實際聯繫情況下,主動選擇在中國海事法院訴訟。2013年至2025年9月,海事法院依法扣押船舶9207艘次,拍賣船舶3983艘次,扣押、拍賣船舶數量和效率均居世界前列。

 報告也提到海事審判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問題,比如,海事司法對海上保險、船舶融資、租船合同等航運服務業領域爭訟解決的吸引力還須增強。

 此外,目前中國尚無規範內河水路貨物運輸的專門立法,與內河航運經濟蓬勃發展的司法需求不相適應。海洋生態環境公益訴訟、海洋生態損害鑒定技術標準等法律制度體系與司法保障機制亟待健全完善。

 中國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張軍當日在會上作報告時說,建議將內河航運專項立法納入立法規劃,健全完善內河航運領域的民商事法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