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流傳的梗,道盡了當下的婚姻焦慮:「不結婚的罪名頂多只是一項,但結婚的話,以後被指摘的罪名會很多。」更有人直言:「頭婚怕小三,二婚怕前任,不婚對不起父母,離婚對不起孩子,結婚對不起自己。」李亞鵬二婚離婚的消息傳開後,這類說法似乎更添了幾分現實注腳──曾經的甜蜜終成過往,破碎的家庭裏最令人揪心的還是子女。
這樣的感慨並非空穴來風,資料早已透出端倪。澳門2024年離婚率達千分之二,全年1361宗離婚案較2023年增加62宗,上升0.1個千分點。本地報章曾通俗解釋,相當於平均三對夫婦中就有一對走向離婚,以個人所見,孩子在校的同學群組中,從幼稚園到小學畢業,一個幾十人的班級裏,至少超十分之一孩子的家長已離婚。
而澳門的趨勢只是全國圖景的縮影。民政部《2024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全國離婚率達2.5‰,全年辦理離婚手續351.3萬對;同期結婚率僅4.3‰,較上年下降1.1個千分點。結婚率持續走低與離婚率的高位徘徊,折射出年輕人對婚姻的審慎。
這種審慎源於婚姻功能的深刻轉變。傳統婚姻的經濟共同體屬性逐漸弱化,當代人更追求情感共鳴與自我實現。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指出,當婚姻無法滿足個體的情感需求或自我價值認同,人們不再選擇「湊活過」,這使得曾經被容忍的矛盾成為離婚導火索。正如李亞鵬的婚姻歷程所示,即便有過甜蜜,價值觀與生活節奏的差異仍可能導致關係破裂。
更現實的是婚姻背後的壓力鏈。育兒成本高企、職場競爭激烈,讓「結婚對不起自己」的感慨有了現實支撐。而離婚對子女的影響更刺痛人心,心理學研究普遍認為,家庭破碎易導致兒童焦慮、缺乏安全感,這也是許多人對離婚望而卻步的核心原因。
從資料到現實體會,不難理解年輕人的婚姻焦慮。不婚有世俗壓力,結婚有現實難題,離婚有子女牽掛。但這些選擇本無絕對對錯,當婚姻從「必選項」變為「可選項」,人們的糾結正好說明對生活品質的更高追求──無論是選擇走進圍城還是堅守自我,本質都是對人生負責的態度。◇